周国平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Part 1
前两天抢返校的车票才意识到寒假已经快过了一半。
放假小三十天,我基本没出过门,几乎天天窝在家里。
QQ运动很执着地每天发来“步数这么少,难道计步有误”的消息还提示“查看矫正方法”。
计步没误,就那300+估计还是每天踹着手机去厕所的时候计下的吧。
放假一直在家盯着我妈康复训练,毕竟还没好利索,只留她自己在家怎么也不放心。
而且这段时间巨冷,气温一直在零下,干嘛非要出去受冻啊。
所以就选择窝在家里了,而且一窝就是这么久。
但令我自己都惊奇的是,我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无聊,相反我到很享受这种孤独。
原来孤独真的是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
Part 2
这些天里,
我摸索着一点一点做起了自己的公众号,偶尔就写点东西发一发;
报了3月份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每天抽点时间刷刷题;
在荔枝上申请了一个电台,没事就把写的文章录着玩一玩;
放假前从图书馆借的三本严歌苓的书已经看完了,根据她的著作翻拍的电影也找来看了看;花两天时间读完了二熊的《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也剩的不多了;
恶补完了《演员的诞生》,彻底爱上了周一围;固定追着几期综艺,看《声临其境》妥妥被朱亚文圈了粉,看《锋味》又被谢霆锋的手艺主要是那张棱角分明的脸迷得七荤八素。
嗯,还有《歌手》,每期听到喜欢的歌不出两天就录完发K歌上。
再有就是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放飞思绪神游了。
有这么多事情做,我有什么好无聊的呢?
Part 3
如果放在以前,在家窝这么久不出门我是绝对会疯的。
看剧、玩游戏、刷微博,再有意思再好玩我也坚持不了三天。
就这么大个房子,就这么些东西,再有想象力的自娱自乐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来。
我受不了一个人呆在家里的那种冷清,受不了那种时刻会被孤独吞噬的心慌和压抑感。
所以我必须出去,就算是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晃荡,哪怕坐公交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我需要把自己放在有人烟气的地方,在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寻求一点内心的安定。
我甚至害怕跟人在一起相处时的冷场,所以我总是充当了一个话痨的角色,努力填满所有时间的空白。
我喜欢热闹,我喜欢人多的地方,我喜欢话多的人。
我讨厌冷清,我讨厌自己一个人。
我以前是真的很害怕孤独。
Part 4
周国平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我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一个宿舍做事基本都在一个频率上,
一起吃饭,一起上课,占座一排六个,选修课都选一样的。
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里,除了舍友之外跟其他人都不太熟,
怕孤独,所以做什么都想有个伴。
但是现在你在看,比起整个宿舍一起出动,更多的是两三个人一起或者干脆独来独往。
因为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办法什么都统一步伐。
抱着不想孤独的初衷和那些有同样想法的人相互陪伴和取暖,但长时间的等待和迁就往往会使人感到无奈和厌烦,倒不如抽出身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计划做点真正想做的事。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叔本华说:“人生在世,要么选择平庸,要么选择孤独”的原因吧。
Part 5
我觉得孤独分四种:被动的孤独、表子里的孤独、骨子里的孤独和灵魂上的孤独。
被动的孤独是一种极力却也无法融入进目标团体的孤单,这种孤独不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动承受的;
后三种都是主动选择的孤独,只不过是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
表子里的孤独是肤浅的伪装,是为了营造自己不安于世俗,不流于世俗的高冷形象而故意制作的假面具;
骨子里的孤独多少带点与生俱来的味道,有些人看起来再活泼开朗,但实际上是喜静的,独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孤独是他们很自然的选择;
灵魂上的孤独应该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了,一个灵魂上孤独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泰然处之,静心思考,审视自我。这种孤独,是很高贵的,也是极致的。
Part 6
有人会觉得那些孤独的人独来独往,很是冷傲孤僻,
但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大一上学期写作老师说过一句话:
“做一个不合群但又让人喜欢的人”。
独来独往并不影响一个人友善待人。
有人会觉得孤独的人生活那么静默冷清,一定很无趣,
甚至为他们那种孤独式的生活感到悲哀。
但其实主动选择独处的人,根本不孤独。
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着一番大事业。
孤独只是外人所看到的,无趣和悲哀也只是外人所感觉的,当事人其实乐在其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木心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我不知道孤独是不是生活最好的状态,
但我想说,
孤独也不只有冷冷清清,还有风风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