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1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七卷-15
项氏叔侄吴中起事
项梁是故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因曾经杀过人,与他哥哥的儿子项羽逃到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躲避仇家。吴中有声望的士人才能都不及项梁。
项羽少年时学习识字和写字,学不成就抛开,转去学习剑法,又未学成。项梁为此非常生气,
项羽说:“识字写字,能记姓名就行了,学习剑术,也不过只能抵挡一人而已,不值得去学。要学就学可以抵抗万人的本事!”
项梁因此教授项羽兵法,项羽喜不自胜。但在略知兵法大意后又不肯学下去。
项羽身高八尺多(大致一米八到两米),能独自举鼎,才干、气度超过一般人。
会稽郡郡守殷通听到陈胜起兵抗秦的消息后,想要响应陈胜。令项梁和恒楚(项梁麾下将领)指挥起兵的兵马。
此时恒楚正逃亡江湖,项梁便说没人知道恒楚在什么地方,只有项羽知道他的行踪,请郡守召见项羽,让他去召回恒楚。
项梁出来嘱咐项羽一番,召项羽进去受命。
项羽佩剑进去见殷通,不一会,项梁向项羽使眼色,项羽拔剑斩下殷通人头。
项梁手提郡守殷通人头,佩戴郡守官印。郡守的侍从护卫们见状惊慌失措,混乱不堪,被项羽杀了百十人,一府之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每一个敢起身。
项梁随后召集熟悉的、有势力的强干官吏,把为什么起事反秦的道理宣告,征集吴中兵员,收取郡属各县壮丁,得精兵八千人。
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郡守,以项羽为副将,镇抚郡属各县。项羽年方24岁。
田儋(dan)是故齐国国君田氏后人。他的堂弟田荣,田荣的表弟田横都家族强盛,势力雄厚,颇得人心。
田儋假意将他的奴仆捆绑起来,让一伙年轻人跟着来到县衙,要进见县令,报请准许杀奴。
待见到县令,田单乘势击杀县令,随后召集有声望有权势的官吏和青年说:“各诸侯都反叛秦朝自立为王了,我田儋是齐王田氏后人,应当为齐王!”
于是自封为齐王,率军向东进攻,平定旧齐国土地。
感思:从始皇统一天下到陈胜起兵,期间不过短短十年多时间,胡亥摧毁秦国几代君主殚精竭虑,共同努力的硕果,这能力也可跻身天下第一,实至名归。
战国打来打去,多少年,多少人,多少血泪,多少故事,多少事故,在嬴政手上得到结果,建成大秦帝国。
嬴政确实最宠爱幺儿子胡亥,天子娇子胡亥把秦国这个最贵的玩具玩坏了。
继承人的问题是秦朝在短时间内从鼎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秦始皇能够早早确定合适的继承人;如果胡亥能够有所作为并避免宠信奸臣;如果秦朝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家族和宗室的力量来巩固统治;那么秦朝的历史或许会有所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
前两篇笔记记录了草根陈胜、流氓刘邦的起势,今天这篇笔记记录世家贵族队上场,楚国名将之后项氏和齐王后人田氏。
项羽跟在叔父身边,得到好的教育,可是项羽有点浮躁,缺乏耐心和深入钻研学问的精神。
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这种性格弱点导致他未来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急功近利,缺乏持久的毅力和对细节的关注。
项羽虽然勇猛无双,可以以一己之力收拾郡守府百余人,但缺乏深入学习和耐心的特点制约了他全面发展。
他擅长于直接的、短期的、需要迅速反应和决断的场合,比如手刃郡守殷通,干脆利落完成叔父的安排。
而在需要深思熟虑、持久耐力的,复杂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规划方面,项羽则表现得急躁和短视。
此外,项羽的个性对于个人英雄主义过分追求,忽视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渴望通过个人的力量和才华来达成目标,而不太愿意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这些性格特点左右了他的结局。
田儋使诈杀死县令,我想作为名门贵族的田儋平时和地方父母官处得应该不错,因此可以容易地见到县令,出其不意杀死他;田儋自封为齐王,而不是被众人拥立。
秦末乱世,英雄与枭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