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年的习俗由来已久,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到汉武帝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伴随着岁末年尾的临近,春节的脚步不徐不疾地迈过冬的门槛,走进寻常百姓的灶前,趟过厅堂来到餐桌前,人们品之竟然品不出年的味道;茶余饭后之余,年又糅杂在各种娱乐节目中,人们却很难感受到年的喜闻乐见和盎然心意来。是年不再有年味了吗?
于是人们开始思念小时候的年,它是大人孩子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间天堂。因为那里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穿;还有有趣的剪纸、写对子、放爆竹、提灯笼、拜早年、请财神、送灶王爷等等民风习俗。
作为一名高速公路的老建设者,20多年在外地工作,奔走于省内各个地市的工地。在我的印象中最难忘年夜饭的那顿饺子。平日里虽然也吃过饺子,但都吃不出除夕晚上这顿饺子的味道来。多少年来,这饺子的味道仍余味萦绕在味蕾里般,始终回味无穷。那时的饺子的食材无外乎大白菜肉馅,或者萝卜丝肉馅。尽管生活日新月异,食材丰富多样,但直到今天我也难效法出这样美味的饺子来。真的不晓得母亲那时实施了什么魔法。也许只能用传说中的朱元璋在饥寒交迫时吃到的那顿“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真实感觉来诠释这疑惑了。
现在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在提高,平日里享受到了生活中该享受到的美食佳肴,锦衣罗裙,自然就淡化了年的意识。另外,年味不浓还缘于新型的家庭模式,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 模式,没有了过去大家庭的众多人口,也没有了过去的热闹,更有甚者还要在过年时为了到底去谁家而烦恼。所以这种越来越简单化的家庭模式,势必会影响年的气氛,淡化年的浓度。
年味也融到了各神各祥的年文化里,春节步单单是喜庆的标志,也是节日文化展現的舞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无不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具体到城市里的家庭中,恐怕只有吃年夜饭、挂灯筅、放鞭炮等几样年俗保留了下来,其他的也纷纷被看电影,逛商场,外出旅游所替代。还有很多人的年就是在无度的吃喝和麻将中度辻的,节日文化的凡俗和习惯随之淡化,不再具有强的吸引力。如此看来,过年要也得有滋有味和長久,还要更多地还原和彰显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