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子《回乡记》读后感
梦飞
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成长的环境,那是心灵的热土,灵魂的家园,父母及亲友所在的地方。虽然很多人后来会因为求学、就业及其他因素进行变迁,但那最初的印记一定在心间。
江子老师的《回乡记》便围绕“乡愁”这一主题描写了他老家那片热土(赣江以西,江西吉水县枫桥镇一带)发生的事、习俗、人物变迁及衍生出来的故事,故事人物都有原型,都是作者本人身边的亲友、朋友、邻居、村里人及邻村人等,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
从大年二十九到壬寅年正月初四,在我回进贤县老家过年期间,我正好带着这本书,也读完了这本书。江子老师写的任何一本书,我都能连续看完,而且每一本不会超过五天,不论是《去林芝看桃花》、《青花帝国》、《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等。《回乡记》是我拜读江子老师的第四本作品,就只剩《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没看呢,下一步也准备买来品读。江子老师的叙述语言朴实、幽默,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没有任何违和度。这也就是江子老师说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有文学温度的,我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了适合我的温度,所以我就觉得特别舒服。
我虽然从六岁起就在小县城成长、上学、工作以致后来到省城发展,但故乡的云,故乡的风,故乡的水土依然清晰如昨,毕竟在乡村里留下童年记忆深刻,例如家乡的方言,家乡的饮食,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家乡祖屋门口的那棵柚子树,依旧在心灵的深处开着淡淡的花,散发着幽幽清香,穿透岁月的洗礼,依旧芬芳四溢,仿佛就在身旁开着,所以故土难离。许多成名成家的人都觉得故土难离,希望叶落归根,有的人远隔重洋,哪怕跋山涉水,在清明节那天都要想方设法回乡祭祖,哪怕就在祖坟上磕磕头,点上一柱香也行,以了却心头那份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江子老师描写的是一片广阔的赣江以西(吉水县一带)的壮阔的农村景象,这里有他爱习武的爷爷,因为想把武术继承和推广下去,从小教化他,但由于江子老师年幼体弱,武术方面也不存在禀赋,爷爷因为身体原因也只传授一年,便离他而去(去世了),所以江子老师也没有得到武术的传承,但赣江以西的人爱习武,爱打抱不平,处事公断的习气值得赞扬,江子老师也希望千百年来赣江以西传统武术乃至来自中华传统武术,能够有人传承下去。
《 怀罪的人》描写的是一个叫做“三生”的人,他是和作者童年一起长大的人,在县城开着一个叫“烦恼丝”的理发店,他不仅手艺特别好,而且在店里能接触许多官员,能给乡村们办不少事,“三生”机敏,聪慧,很快,“三生”就发财了,赚了几十万,但是不久,“三生”就卷钱跑了,店也关了,原来是沾上赌博,欠了巨额债,还不起背井离乡到外面躲债去了,自己父亲的终都送不到,也是一个漂泊回不了家的人,金钱的债可以还了,亲情感的债错过了就永远还不清。
《不系之舟》与《临渊记》是两篇很触动心灵的文章,也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不系之舟》说的是一个农民出外打工,发家致富,但他哥哥去世留下一个16岁的孤单侄女,竟然被他妻子带去穷苦老家给哥哥作媳妇了,妻子老家因为气候恶劣,穷山恶水,男人大都讨不到老婆,妻子为了让哥哥后聚有人,竟能出此下策,该妻子伤透了老公的心,妻子也永远回不来了,这就是赣江以西某些偏远农村还存在的残酷的落后的社会状况,揭露了真实的人生,很多人的命运就像不系之舟,飘到哪里?自己也不能把握和决定,很飘渺。
《临渊记》描写的是赣江以西的一个叫“谷村”的村庄里,有一个孩子,18岁少年,叫李瑞水,由于高考失利,被父亲说了两句就离家出走,几十年都没有再回来过,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过。文中同时描绘了作者陪同一个名人纪念馆的研究员叫“黄祖琳”的人到吉水县各个村庄,寻找一个叫“刘时显”的人的族谱记录和生存轨迹,他是500多年前从吉水乡下走出后来到湖南宁乡扎根落户,。另一个吉水人,走得更远的,他叫邓汉黻。在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受朝廷之命来到广东任职,最后定居在香港锦田,一边开垦荒地,一边教孩子读书,后来他的子孙在香港见次繁衍开来,成为香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个邓氏家族的人及后人不断地给吉水县捐钱捐物,修建祠堂、学校,他们永远不忘自己的根和血脉,这也是故乡之情结。
…… “ 一方面,对故乡悲观失望远走他乡,另一方面,又在故乡是力所不及的地方,对故乡魂牵梦萦;一方面,把回故乡的路完全斩断,另一方面,又不断在新的驻地暗中埋设关于故乡的信息通道。这是一种十分矛盾的情感,对那样一种对故乡既冷漠又炙热,既绝情又深情,既放逐又吸引的现象,我尝试着命名为“临渊””。……
我觉得作者把这种远离故乡,在他乡隐姓埋名生存,又割舍不了对故乡的情感比喻为“临渊”是非常恰当的,呆在故乡有可能失足掉进“深渊”,只有“出走”和“远离”,但灵魂上又“守望”着故乡的“深渊”,永远不能割舍,这是一种脆弱而又悲情的“守望”。
《 磨盘洲》也是《回乡记》这本小说里描写的很美的一个篇章和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朴实无华的老太太,在年轻时痛失丈夫,用羸弱的肩膀,守寡带大四个小孩,刚守寡时,身体都不太好,后来就去信奉菩萨,拜佛许愿,奇迹般的,身体就无恙了,把儿女扶养成人,儿女也先后成家,儿孙满堂,成为一个大家庭。在80岁的时候,她再次去磨盘洲的磨盘寺,还愿烧香拜佛,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水渠里,走了。这个故事很凄美,但并不恐怖。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太太,是赣江以西无数平凡农村妇女的代表和缩影,她们一生勤劳朴实,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自己相夫教子,相夫教子,里里外外一把手,操劳一生,把家庭料理好,把子女抚养成人,最后又帮忙带孙子和外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们把灵魂寄托在神灵和菩萨上,繁衍生息,守望家族,最后自己的肉身幻化成一尊尊菩萨。佩服作者充满感情的象征表现手法。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核心之作《回乡记》,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江子老师的亲伯父,他叫曾水宝,曾水宝是一个非常聪慧、勤奋、好学、上进之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村里的顶梁柱,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于大祖父不能生育,收养了他,逼迫他生儿育女,传承香火。为了尽孝,他放弃中专毕业由于成绩优秀可以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了农村,取了媳妇,生下一连串孩子儿女(共七个),总以为怀揣学识,只是暂居农村,总有一天能再次走出农村,却没想到命运的安排,一生再也走不出来了。但曾水宝投身农村事务,靠着自己勤奋的双手在农村里闯出了一番天地,成为村里最有学识,最有胸怀,最有见识的人,既懂农村罐溉水电知识,又懂文艺宣传安排,既懂爆米花技术,又懂看风水,还是个村族谱延修的技术顾问。真是个多面手,慢慢的成为村里最有威信的人了,成为村里人心中的老大。谁家小孩不听话?请他去管一管;村里人讲不清道理,羡慕争吵的人,需要他帮着理一理是非黑白,给村里刚生娃的人取姓名;婚丧嫁娶,请他去主一下盘……
说实在的,我非常欣赏江子老师的伯父曾水保,他是一位能人,是一位智者,他虽然只是一位中专毕业者,却很有远视,很有见地,他在自己村庄上建的两层楼,门楣上也写着“潜志”二字,造物主的侍弄和命运的安排,他没能走出积吉水县枫桥镇陇洲村,但他哺育了后代,教育了后代,鼓励好男儿志在四方,教育自己的儿子和江子老师考上了师范,走出农门,端上了国家的饭碗,多么有胸怀的一个人,后来,他的孙辈们在读书上,你追我赶,纷纷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不同的城市,这等于是,他们接过了他的火炬,帮他完成了走出村庄的夙愿。江子老师也成为省文联的一名工作者和领导,一位知名作家,和他有这么一位有学识的伯父不无关系。
本书中还有一篇文章《三叔家的狗》,描写得也是十分精彩,三叔家的一只母狗,为三叔看家,狗长得十分得好,姿色不错,引来公狗,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母狗公狗十分恩爱,后因三叔在深山开养殖场偷税漏税,为了请税务部门的人和银行贷款部门的人吃狗肉,就把公狗宰杀了,母狗就一直郁郁寡欢,十分悲伤,直到最后误食不明食物而死,通过这篇文章发现,狗也和人类一样,充满爱恨情仇。
江子老师本书中的其他文章《行医记》、《购房记》、《杨家岭的树》、《建房记》、《高考记》、《指上的航行》也写得十分的好,这里就不一一累述,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阅读。我今年回老家过春节,怀揣着江子老师亲笔签名钦印的《回乡记》,只用短短五天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其实真正在看的时间也就一两天,因为春节期间还要作客,还要拜年,都是利用茶余饭后,晚上休息及坐在去亲友拜年路上的车子上的碎片时间看完的,江子老师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吸引我,能产生共鸣。
毕竟中国人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我的父亲母亲也在农村长大的,我童年也在农村度过的,所以我对农村并不陌生,农村的习俗,农村的人文都在我的胸中,江子
老师的《回乡记》是对故乡的惦念,是对中国广大的当代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中国农村人生存的真实现状和爱恨情仇。
那故乡的明月,那故乡的小河,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永如仙境,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请大家轻轻翻开江子老师《回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温大家心灵深处的有关乡土生活的一切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