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考生,对于诗歌这种文体,我们只在教科书上读到过,却没有真实地感受过、创作过,毕竟高考的作文上写着“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第一次》的第三集,叫做《长大》,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从另一个角度讲出了新意。这是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甚至过年也不能回家。片子里说,这里的孩子们普遍早熟,就算是父母离家外出打工,他们也不会掉一滴眼泪。学校给他们开设了一门新课程——诗歌课。
虽然诗歌在应试教育中没有什么用处,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也考虑过将诗歌课取缔,但是校长最后还是把这门课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志愿者们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小锁12岁,家里有六口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山腰的房子和一头牛,是学校里个子最小,又不爱说话的孩子。他的生活就是照顾妹妹,还有放家里的牛。小锁从来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他上学没多久,就上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堂诗歌课。
全班孩子坐着大巴,老师教他们用树叶卷成一个筒,从筒的小孔里观察和感受他们熟悉的世界,用眼睛,用鼻子,用手,用心。当堂课上,有好几个同学写出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可是直到采风结束,小琐也没有写出他的第一首诗。
班上腼腆的男孩子倒是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仲夏,她忽冷忽热,仿佛在和你赌气,你希望炎热的时候,她下起了小雨,她不是针对你,她只是在哭泣,请原谅她偶尔的小情绪。”把夏天比作了一个少女,实在是十分精妙。
等回到家里,小锁像往常一样回田间放牛,沉默中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闭上眼的时候,我看到绿色的风,它抚慰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小锁从小与妹妹一起长大,没有享受过父母陪伴在身边的日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写了第一首诗歌之后,小锁的生活好像有了一丝光亮,诗歌成为了他特殊的表达。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长大。”
悄悄长大,令人动容,也是这里的孩子们生活的常态。穆庆云也是这样一个孩子,本来就只有和妈妈姐姐相依为命,为了建房子借了钱,妈妈为了还债只能去外地打工。姐姐为了省钱,考了当地免费的师范。
晚上在篝火晚会上,老师让大家思考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父亲母亲,穆庆云却说,“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因为我觉得,妈妈把太多的爱,留给了姐姐。”
在孩子单纯幼小的心里,其实是无比渴望母亲的爱,却也理解母亲的艰辛,只能奢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自私的母亲。
回家之后,她也专门为母亲写了一首诗,和母亲打视频电话的时候,读给了母亲:“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听到这首诗,穆庆云的母亲哭了,说自己亏待了孩子。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这种“抱起转,我不能拥抱你;放下砖,我养不起你”的感受,也能够明白这位母亲的选择。是诗歌,让她放下了心里最沉重的负担,愿意静下心来,跟母亲对话。
这样的诗其实还有很多,志愿者们说,这里的孩子,最多的就是超乎年龄的沉默。他们不会撒娇、不会任性,能见到父母就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
应该说,是这样闭塞、忧郁的内心给了他们诗歌的灵感,也同样是诗歌,拯救了他们的孤独。
看完这一期,我们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理所应当幸福地长大。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更关注孩子,不要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