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 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第一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类化合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合成脂肪酸类、分类、醌类
甲戊二羟酸途径:合成萜类、甾类
莽草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氨基酸途径:生物碱
符合途径
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2、 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
3、 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4、 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
5、 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
6、 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
溶剂提取法:(1)溶剂的选择(相似相容)
溶剂的极性:石油醚〈 四氯化碳〈 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正丁醇〈 丙酮〈 甲醇(乙醇)〈 水
(2)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其他方法: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
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
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
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7、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致方法
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
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
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
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
沉淀法(可逆):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
分馏法(沸点不同)
膜分离法
升华法
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溶剂的选择:a 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著差别
b 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
a 沸点适中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队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果绿色谱(分子筛原理)
(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分解离度)
(4)大孔树脂色谱
(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
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
固定相:十八硅基硅烷、C8键合相
流动相:甲醇-水、乙睛-水
4、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1)物理常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比重
(2)分子式的确定
(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语官能团的确定
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
(3)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
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
(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
类型、推导碳骨架
(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未完待续)......
后续还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