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爆文制造的第二站:3个方法,轻松驾驭情感和观点类文,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
这3个方法分别是:1、建立选题模型,让写作思路简单化;2、积累素材,提供新颖观点;3、掌握4技巧4要素,让你的情感和观点类文章与众不同 。
今天我们来讲爆文制造的第三站:学会掌握新媒体写作的3个底层逻辑,讲出好故事。
一、什么是底层逻辑?为什么要掌握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就是写文章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飞速发展的社会,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如何让读者在这些快节奏中,被你的文章吸引停留,在思考中得到压力的暂时释放,以及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对写作者是一个考验。
而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新”,标题比较口语化,直白简单,直戳痛点,文章有很强的结构性,有写作套路,基本万变不离其宗。
很多初入新媒体写作的创作者们,发表在新媒体写作平台上的文章,很多都存在这些问题:文章架构不符合逻辑;案例不精彩、观点不新鲜;文章缺乏情绪,读起来“淡而无味”。
这些问题也让读者没有耐心继续阅读。
究其原因,都是缺乏写作的底层逻辑。一篇文章,无论它是情感文、观点文、人物文还是行业文,都只是写作方法的区别,基础逻辑并没有多大差别。应该先掌握基础逻辑,之后再学习具体应用方法:
爆款的前提是基本款,根基永远是前提。
毕竟,我们写文的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讲好一个故事,并把它变现而已。
因此,要实现写作变现,就要掌握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二、3个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让你讲出好故事
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有3个,分别是:符合逻辑的结构;有效的知识增量;情绪的穿插起伏
1.符合逻辑的结构
一般说来,好的文章都遵从金字塔的逻辑结构。
金字塔结构特点是:自上而下,结论先行;自下而上,总结概括。
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就提到金字塔结构符合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也因此,金字塔结构的文章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文章,结构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自上而下的表达,让文章条理清晰。
还有一种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一次写出的结构。是一种自下而上,总结概括的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很多文章,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依据事件中的典型细节来引人入胜。比如:
“来水了!来水了!”5日上午,随着来自福建晋江、穿越约28公里陆海输水管道的碧水,在金门田埔水库喷涌而入,3000多名围观的当地民众欢呼雀跃。——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
以上场景的描述,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也体现出了背后的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以及“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展现。
倒金字塔结构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到读者,也是叙事非常重要的技巧,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能够更加快速地传递信息。
2.有效的知识增量
知识增量,就是要让文章有一种新鲜感。
耳熟能详,随手拈来的知识放进文章,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李白的铁杵磨成针等等”,会让读者有不爽的感受:“这谁不知道啊?需要你来教导我?!”
你的文章要让读者有耳目一新、深以为然、恍然大悟的感觉,有效的知识增量就必不可少。
要做到有效的知识增量,需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用新鲜有效的素材;有逻辑地故事,胜过粗暴逻辑地案例;有效地素材收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文章增加亮点。
(1)用新鲜有效的素材
怎样才能保证素材是新鲜有效的呢?
凡是你能想到的故事一概不要,另外寻找新的素材和第三、四、五落点,将其当成基本功来训练自己。
比如:疫情之下,我们积极响应政府戴口罩的号召,欧美国家的人们却因为政府呼吁戴口罩而游行示威,怎么衡量他们民主自由的正确性呢?
还有,我国由于防控及时,学校很快恢复上学,老师和学生们都自觉戴口罩,美国有一个家长却因为老师让其孩子上学需戴口罩,而出手打了老师一耳光,认为老师侮辱了其孩子,怎么看待美国在疫情之下,家长的这种行为?
(2)故事要有逻辑性
一个故事,要有逻辑,有情有理、有细节;要有对比,通过对比凸显你的论点。
细节需要逻辑设计,读完有豁然开朗之感、有说服力;有时候,逻辑上的一个小反转,凸显出了人物的形象。比如:
上图中,人物刻画就很有特点,先是“憨厚的笑笑”,表明这是一个老实人;然后说“没啥事,就是老婆怀孕了。”留下伏笔;最后出现反转“半年没回家,老婆怀孕两个月。”这事就大了。老板态度立马转变,不仅准假,还提供一个车间的人要去帮忙,表明了愤怒的一种情绪和态度,背后也凸显了一个老板的人文关怀。
写细节是为了产生启迪,让读者受到感染,否则细节就毫无意义。
读者想看的是有真实情感真实逻辑地故事,是无奈、焦虑、恐惧、郁闷这些串联着情感地情绪,并从中找到一个自身情绪的宣泄口。
(3)有效的素材收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文章增加亮点
有效的素材收集是个日积月累的工程。
身处信息社会,写作者要关注当今社会纷繁多样地信息触手,为自己地文章增添时代元素。
一篇文章中,还可以利用图片这种素材。
这种素材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媒体,图片包含的信息量极其丰富。通过画面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信息。比如:下图中,因为不会做功课而焦虑烦躁的小朋友形象,通过图片就可以表达的一目了然。
要使故事人物的形象饱满立体,就可以通过语言的准确描述,加入到小场景的描述中,把人物刻画到位。
比如:《人生海海》中,对于老保长的好色,作者这样描述:
有一天,他看见这样一个女人从公路上走过,嘴巴流出口水,眼睛睁得比嘴巴大。
老保长的好色形象,通过“流口水,眼睛睁得比嘴巴大”,非常有画面感。
有了观点逻辑,新鲜时尚的素材,还需要让读者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接下来讲第3点情绪的穿插起伏。
3.情绪的穿插起伏
一篇好文章,搭配好观点、素材、情绪,是很重要的。这些要素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价值。
那么,有了观点和素材,怎么设计情绪的入口和情节呢?一般要注意以下3点:
(1)情绪要有波澜起伏
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时,要情感集中,逻辑观点紧凑,让读者情绪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感受。
比如:在《人生海海》中,爷爷是个喜欢讲人生大道理的人,在“我”看来,都是真理。然后就是这样一个将大道理的人,最后却出卖了上校,让父亲跪地忏悔也没有人同情,让16岁的“我”背井离乡。读来让人愤怒又无奈。
作者通过对爷爷的“伪善”,更加凸显了上校身上所具有的钻石般的品格。
总之,情绪配合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推进,让读者产生波浪起伏的情感体验。
有了情绪的推动,我们还需要在文章中安排好情感入口的位置,来调动读者情绪。
(2)打造情感入口,感到“与我有关”
情感入口的位置,通常安排在故事开头或靠前部分,目的是为了调动情绪和情感,让读者感到“与我有关”,吸引读者打开阅读,引发共情和共鸣。
比如,书中作者用了这样的案例:
i “结婚十年,我老公对我很好,对孩子很有耐心,对两家的老人都很孝顺,在我心里他是最世界上好的男人。”
ii “结婚十年,我发现了一个好男人身上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
显然,读者会选择第2个标题,因为感觉“与我有关”。第1个标题所讲述的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读者会认为“你老公对你好,跟我有什么关系?”
(3)制造矛盾冲突
对于在文中制造矛盾冲突的设计效果,曾有人说过:“可以把矛盾冲突看作是你讲故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矛盾冲突指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实现目标中的障碍,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冲突越激烈,文章越吸引人。
矛盾冲突一般分为:利益上的矛盾;情感上的矛盾;理念上的矛盾。
i.利益上的矛盾。如:争夺财产、商业战、职场竞争等。
ii.情感上的矛盾。如: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等。
iii.理念上的矛盾。如:代沟、几代人吵斗、逼婚等。
在文章中写好矛盾冲突要注意:
结合人物性格特点、社会现状,恰当设置矛盾。
比如在矛盾的《子夜》中,思想保守的吴老太爷,对于上海的城市文明,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和不适应,被繁华城市中的路、车、灯、衣着暴露的女人以及各种活动嘈杂的声音吓得无所适从。
突出反差。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突出难以实现的目标,写出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乡绅吴老太爷,一辈子恪守“万恶淫为首”的思想,对于“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都是对吴老太爷朽弱心灵的辗轧。
注意冲突的变化。
矛盾和冲突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在变。吴老太爷从视觉冲突,到听觉冲突、味觉冲突,上升到理念冲突,然后呼吸急促,“脸色也变了”,但“在不断的红绿灯光的映射中,谁也不能辨别谁的脸色有什么异样。”冲突达到了顶点,最后猝死。这背后蕴含了民族资本和新兴资产阶级资本之间开始了厮杀。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让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为什么要掌握底层逻辑,因为掌握了写作的底层逻辑,才能讲好一个故事,最终实现写作变现。
其次我们说到了新媒体写作的3个底层逻辑,分别是符合逻辑的结构;有效的知识增量;情绪的穿插起伏。
学习掌握新媒体写作的3个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已具备了新媒体写作的基本能力了,但是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还需要了解一些与文章相关的信息,比如:文章写给谁看的?要向谁投稿?为什么读者不爱看?你了解什么是“读者思维”或者“服务意识”吗?
明天我们将会进入爆文制造的最后一站,关于投稿、文章的定位等知识。做好这些基本功,写作变现才不会成为一个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