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了李雪的《当你遇见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人,其实主要是你自己。这本书主要介绍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母婴关系的好坏,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我总结了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触和收获。
首先,这本书中有一节的标题是,给孩子再多的爱都不够。看到这个标题,我有些不舒服的感觉。内心隐隐有些担心“那会不会是过分的溺爱?”“还有,孩子总要学习规矩,不能事事顺着他的心意吧?”
那么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是不断地给与就是爱吗?
真爱的爱,应该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当孩子需要离开的时候,可以推他一把,让他可以安心离开。就是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你都会在孩子身边。
这种爱其实非常地难,需要父母有非常好的成熟度,能够允许和孩子的分离。其实分离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父母需要面对的问题。
世人常常理解的爱,大多是不断的给予。甚至是非要让对方接受。还有一种是替孩子做决定,美其名曰为“为你好”。关于这种情况,书里也有一个总结,那就是“溺爱其实不是孩子的需要,而且父母的需要。”在溺爱中的孩子,其实并未被自己的父母看见。真正的需要一直在匮乏之中,父母只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孩子。这种满足,实质上是在满足父母心中的内在小孩,在满足自己当年的心愿。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孩子无节制地索取,父母无奈地一直付出。
当孩子的内心富裕了,就像吃饱饭一样,是不需要再一直不断地吃的。
不过,说实话,我也做不到那样地给予孩子自由。是怕自己内心失控吧。或者是怕触碰到自己的内心,当年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如何地被限制,如何地不自由,如何低匮乏,如何地不被看见。
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婴儿是全然地爱,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疗愈自己最好的机会。关键是你是否能够触碰心里的难过情绪,向内看,与内在的自己相遇。这样做了以后,你就能够得到成长,同时给与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
第二,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些理解。我知道了自己是在母亲身边寂寞孤单地长大的。母亲从小对我,并没有回应。所以,我的自我没有成形,或者说没有自我。大概这就是我经常地感到虚无、凄凉、苦涩、孤独的原因吧。我需要真正地被看见。我需要给自己全然地爱与看见。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我需要去学习,去寻找帮助与支持。
做不到,找一个人来帮助你也挺好的。
第三,我效仿了李雪的做法,当觉得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去内观,尽量不说话,来和自己相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再一头扎入念头的洪流中,不断地验证那些苦难,一遍一遍地受伤,当一个受害者。非要改变别人,觉得别人变了,我才能活下去、或者生活的好。
最后真的可以看见自己的内在的一个东西,和外面的世界是分开的。我也看到了过去的场景和痛苦。
最后我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样难地,那样地熬过来了。也精神确实清明不少,能量多了一些。
当熬过来,那些过去让你痛苦的情绪和念头便慢慢地少了些。至于过去怎样地让你痛苦,好像也忘了些,只是知道那时挺难的。
大概这就是,慢慢地,让过去过去了吧。
创造新生活,去体验新鲜的生活感受。而不是一直一直地在过去轮回。
和自己在一起,倾听内在的声音,去让自己更自由,完成自己的灵魂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