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二、勝解作意(分二科) 申一、釋相【彼既如是如理尋思,了知諸欲是其麤相,知初靜慮是其靜相;從此已後超過聞思唯用修行,於所緣相發起勝解;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這是「勝解作意」了,前面的「辨相」和「顯名」都是解釋「了相作意」,這以下是解釋「勝解作意」。七種作意第二個就是「勝解作意」,這「勝解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釋相」。 「彼既如是」,說那個修行人、那個禪師「既如是」,就是已經這樣子,不怕辛苦修行了多少年月,成就了未到地定了,他在未到地定裡面這樣「如理的尋思」,「了知諸欲是麤相,知道初靜慮是其靜相」。「從此已後超過聞思」,前邊他有一段時間需要學習,學習終究有一天畢業了,畢業以後「超過聞思」,就再也不去學習了。「唯用修行」,就唯獨單獨自己用功修行了。 「於所緣相發起勝解;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於所緣相」;這個時候還是在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裡邊你要修色界初禪也一樣要有所緣境,「發起勝解」,「勝解」就是毘缽舍那了,這個所緣境在這上修觀。就是「修奢摩他」也修止,也修「毘缽舍那」觀。這就叫做「勝解作意」。《披尋記》一六九頁:《從此已後超過聞思等者:謂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彼所知事相似影像顯現,名所緣相。《解深密》說:修所成慧,亦劬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解深密經三卷十一頁)此說超過聞思唯用修行義應準釋。》 「從此已後超過聞思等者:謂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彼所知事相似影像」先牒出來「從此已後超過聞思等者:謂於爾時所知事」,這個「所知事」就是你從那個善知識那裡學習來的,或者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所知事」。「如現領受」,如所知事顯現的相貌去領受他,你不可以違背那個所知事,叫做「如現領受」。「勝解而轉」,然後在心裡面作觀,這樣相續的作觀叫做「而轉」。「彼所知事相似影像顯現,名所緣相」;「彼所知事」這「所知事」是甚麼?就是「相似影像顯現」,與「所知事」相似的影像;就是你那善知識、或者修多羅裡面,告訴你那個修止觀的所緣境,所緣境就是「所知事」的相似的影像。譬如說我們到埋死人的地方去看死人的不淨,那是那一件事,你靜坐的時候你心裡面現出來,那就叫做相似的影像。相似的影像這是親所緣緣,那所知事是疏所緣緣,是有點差別的。這就叫做「名所緣相」。 《解深密經》說:「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這個地方《披尋記》的作者引《解深密經》的文來說;這《解深密經》說有聞所成慧,有思所成慧,這二個智慧的文他不引,就是單引這個「修所成慧」,「修所成慧」這時候有定了。「亦依於文,亦不依文」,這個修所成慧這個人的程度很高了。「亦依於文」,這個「依」就是根據,也是根據修多羅經律論裡面的話去學習,這樣。「亦不依文」,有的時候也不根據那些文去學習的,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佛說的這一切法裡面有的是了義、有的是不了義;這個了義的可以隨順學習,不了義的不能隨順學習的。所以這個地方「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他要為人說法的時候,他有的時候也是根據經論上去說法,有時候也不根據經論;但是他說出來的話與經論是合的,不會違背經論的。 「能善意趣」,這個有修慧的這個人的智慧很高了,他能夠通達佛教的意趣,佛法的意趣。我們說是我也能講經,是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文字我也都認識,每個字我也可以講,但這是一回事;要懂得「意趣」就是深一層的事情。而這修所成慧的人就到這個程度了,這就是與分科有關係;你若懂得意趣的人他能分科,這段文是什麼意思,就是用它作科名了。這一大段文是什麼什麼意思;這一大段文是什麼什麼意思。前一段文也說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一段文還是說這個,下一段還是說這個,但是意趣不同。這就是修所成慧的人能知道「意趣」,能知道文裡邊的意而又知道文義的意趣,這就是「能善意趣」。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相現前」,就是前面講的「所知事」的同分,與「所知事」相似的那一部分。「三摩地所行影像」,那個同分的影像不是散亂的分別心,是得到禪定的人在三摩地裡邊他那個清淨心所活動的境界,那就是所緣境了。這個境界現前了就是已經得禪定的人了,得了禪定的人在禪定裡邊再修觀的時候,「極順解脫」,極能順於得聖道的解脫,這力量非常強大,「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這個人不會很久他就能夠見第一義諦了;苦集滅道那個「滅諦」,諸法寂滅相他可以現前了;「領受」就是現前了,能現前「成解脫義」,就可以得聖道了,不是凡夫了。這是解釋「修所成慧」的相貌是這樣子,這是《解深密經》三卷十一頁上說的。 「此說超過聞思唯用修行義應準釋」,這一段文說是「超過聞思唯用修行」,這個地方在位次上;你用功修行你的境界逐漸的進步,到這個時候是甚麼境界呢?就應該參考《解深密經》「修所成慧」的解釋就知道了。那麼這樣說呢,這個「唯用修行」並不表示是色界定,不是;這還完全都在未到地定裡邊。未到地定就是定了,就是修慧了;在修慧前一段要「聞思間雜」,後一段呢「唯用修行」就不聞思了,不去跟人學習了;他就是根據以前學習的法這樣用功修行,所以叫做「修行」;這時候沒有聞思的事情了,這叫作「唯用修行」,還不是色界定。(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