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从一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表面上看,他似乎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实际上,他的一生都是被导演设计的。他的亲人、朋友、妻子包括其他不认识的人,甚至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都是被设计的,他们都是专业的演员。
他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他每天都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生活别人的现场直播中。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山的那边是什么?老和尚说是山,小和尚再问,山的那边的那边呢?老和尚再答,还是山。
山的那边的那边的那边呢?还是山……小和尚就这样被老和尚圈在这大山中,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去看看大山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其实不止是小和尚,他的师父、师父的师父、师父的师父的师父也都从来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因为他们的师父都告诉他,山的那边还是山……
邻居张姐,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在班级发脾气。他儿子成绩好,在班级都是前几名,在家里,儿子一直是乖宝宝;和老师沟通时,所有的老师都夸他儿子乖巧,听话。殊不知,这些老师因为收了她太多的礼,每次都对她只报喜不报忧。
十几年,身边的人都是在背地里议论她儿子脾气不好,因为别人不敢在她面前提,儿子是她的心头肉,她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不允许她儿子有一丝不完美。
同事小欣不能理解,现在还有地方的人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因为她周围的人都和她一样,有房有车。男人有小三,她不能理解,好好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过?因为她身边的老公们都对自己的老婆很好。人家抑郁自杀,她不能理解,这人多傻,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的。因为她从来没有听说过,身边有谁得过抑郁症。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被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中了。
所谓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行成的信息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家所提示的环境。
此观点最初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
1968年,日本学者滕竹晓又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大众传播显示的环境虽然是“拟态环境”,但由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又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现实环境,这样就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拟态化。
如此循环,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正确的区分。
例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工作后结婚生子。
因为我们的父母、长辈、亲戚、朋友,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这么教育和报道的。于是我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人,开启这样的人生轨迹,然后再教育下一代好好学习,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下一代再继续这样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接下来,大众传媒的内容又要取自我们,于是我们这样的人生轨迹再次被媒体所报道,然后影响着后来人……如此往复,生生不息。最后我们都忘记去寻找人生发展的其他轨迹。
再如,你喜欢网购,这次挑了一件衣服,没一会,你再次浏览,网页上会跳出多种和刚刚那件相似的衣服。
你在网上看新闻,今天看了娱乐类,某个明星的八卦,下次浏览时,这个明星的很多新闻都跳出来了,就像网络知道你的喜好一样。
甚至你在网上,点了份外卖,下次再想点的时候,发现它会给你推荐很多和上次口味相似的外卖。你还满心欢喜,现在的网络这么投你所好。
如此往复,网络上出现的都是你喜欢的,你还以为大家在网上看到的都和你一样。
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最初始的社会真实环境,基本都变成拟态环境了。
正如故事《皇帝的新装》,要不是那个孩子真实的话语,皇帝恐怕一辈子都会以为,自己穿的衣服是世界上最好看的。
成绩在排班级第一,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多么聪明。那么,有没有想过年级第一、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呢?
在一个单位待上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总是被评上先进,就以为自己是行业的先锋、佼佼者,有没有想过其他单位、整个行业所在领域呢?
现在想来卞之琳的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是细思极恐的。
说不定,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小圈子给自己营造的拟态环境呢?殊不知,环境外的人也在某处看着你的现场直播呢。
有人说,我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不想改变。但是,你别忘记了,你不想改变,社会却在时刻变化。
别人都在奔跑,你停止不前,也是一种落后。
所以,我们要用怀疑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一切,跳出以往的禁锢。
就像电影中的楚门一样,保持明锐的观察力,最后发现了端倪,拼劲全力,终于跳出那个被设计的环境,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