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围城》的起因,是上周五看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随手下拉视频,里面有个推荐欣赏,其中就有陈道明主演的《围城》电视剧版。一共10集,不算长,加上主角又是信服的,无所事事时,电视剧是最好用来杀死时间的,游戏打起来尚且费脑费心,输赢还会引起更大的愤慨,只电视剧,点开之后,一集接着一集,好似大家都怕冷场的尴尬,让观众忽然醒悟起来其他尚待思考解决的事。点看之后,大觉与读书印象相异。再读小说,一是为了还原印象,二是自觉近来读书,太多工具书,技能书,“阅读食材”不甚均衡。
作者生平:作者钱钟书(1910-1998),妻子杨绛(1910-2016)
小说背景:《围城》写作历时2年,写成于1946年,出版于1947年,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写作目的:在序言里,作者直写出了出书目的,“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只是这人物,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小说名字由来:《围城》日文版的一个译者中岛长文,当初他到钱钟书家拜访时,就曾问起”围城“的来历,钱钟书从书柜中拿出一本《史记会注考证》,翻到一句话给他看:“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这是《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一句话。故事背景是战国时赵国国都邯郸被秦国围困,魏王派人让赵国尊秦为帝,以此解困;鲁仲连陈述厉害关系,主张抵抗到底,魏公子无忌夺了魏国将军兵权,击秦救赵。结合时代背景,小说成书于1944-1946年,故事背景发生于1937年(主人公方鸿渐出国归来),当时国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理解是对婚姻中人的一种寓意,而究其来者,除了对婚姻和人生的隐喻外,还有国难当头,当抛弃对外联合之幻想,而生自主自强之心。另,或许大家在读的时候,对1944年前后感受不多,其实当时国家历时倒是更有阅读价值。
故事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欧美等国尚未爆发战事,故事结尾在太平洋战事全面爆发前。
人物故事: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赵辛楣、孙柔嘉
方、苏二人大学同学,留学欧洲,乘同一条船回国,而后苏颇为主动,想要方拜倒在自己裙下。唐晓芙为苏文纨表妹,女大学生,与方鸿渐相识时,尚未毕业,方最热切喜爱的女朋友。赵辛楣为苏文纨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世交,赵辛楣从幼时就爱慕苏文纨,初见方鸿渐,视其为竞争者。苏嫁人后,赵、方自比“同情兄”。后来,赵辛楣对情义不断,看得出来,作者为赵开了金手指,除了能力与境遇上厚爱,在感情上,对苏有始终,在见识上也超方鸿渐。孙柔嘉为赵辛楣在上海报社任职时同事的女儿,后孙父托赵代为监护,同去三闾大学就职。
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本来是想写自己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感受,不过为难的是自己对民国事并不十分了解,对人心理解也没有钱先生那么透彻,读到的想到的几个有趣点,左右思考无法连贯。读了虽然觉得好,但无法向旁人说出。如是,可以称我为好的读者,却非好的评论者。
上面介绍了故事之外的部分,解下来做的就比较恶劣了,生啃老玉米,善读者当见笑了。
读小说,免不了的会对书中人物有喜爱憎恶,臧否不一。尤其是对主人公的偏爱过度,容易遮蔽其他角色。须知经典小说,人物多有所指,稍不留心,乎乎就将核心滑过去了。然而,亦有人建议,阅读小说时,要敞开自己,让感受流动,让自己浸入小说构建的世界,不要去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看一个人是否掌握一本书的大意,在于能否用一句话说明它。对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重点在作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小说的大意在情节推演中展现。所以,要能简要地说明剧情。
方鸿渐大学临毕业,与其订婚的同县周家小姐生病呜呼哀哉了,岳丈将预备的嫁妆及孳息付与准女婿,使其出国留学。这等“好事”方鸿渐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一是觉得周小姐未读大学,只是父母之命不敢违;二是出国留学实在不敢奢想。既得留学费用,自然好一番去处。只是自己并没什么想学的,四年时间,三国四校混过,临近回国被父亲和岳父拥“博”热切,不好就回,“精明十足”地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Ph.D。此一番事,说出两点,Dr.方没什么主见,而且小事上显出精明,大事上不堪任用。后面多次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无一不是选择怯懦而逃。更在赴任教授途中,被赵辛楣之言“人不错,只没什么用”
从法国留学回来,与同船的“鲍鱼小姐”有染,与苏文纨种下因缘。归国无事,住在上海准岳丈家,也在岳丈家银行中挂职。闲来无事,倍感幻灭。【其实这是必然,有这种感觉的人,现今也当不在少数】与苏小姐常相往来,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相恋,因懦弱不敢直言,终致双双失落。
失恋后,灰心丧气的去三闾大学任职教授,一路上故事迭起。整本书故事性最强的,我觉得是在这一段。当然,最让人觉得可爱的,是在第一段,或许是爱情的力量。也有可能是从此之后,整本书的基调,除了偶尔泛起的精准有趣的尖刻,就只如方鸿渐的心情一样,整体性的晦暗无力。
在大学因没有外国学历而成为副教授,有反复在教授争斗的漩涡中沉浮。如此场景,无根浮萍一般的识见,只在口头上须饶不得人,其他便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整个学校皆知其人话多嘴碎,生不得爱心。
其后的事,不想重复,多是如此情况。杨绛在写这本书的介绍时,说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一句话最为知名。不过里面很多这样的机锋话,像整本书里到处洒落的甜点。除机锋外,有一个关于“门”的类比,读起来让人悚然而惊。
适才火铺屋后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都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撇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
这句话出现在方鸿渐快要到三闾大学的前一站旅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隐喻了方在三闾大学的处境,进无可进,退呢?自然又是不甘,又是无处可退。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曾给了韦小宝掀桌子“老子不干了”的本钱和冲动,可惜,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说这句话的底气,和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模一样,没能力,没底气,没本钱,除了日常抱怨,大多数人都只能在愤怒时唾面自干,这也被很多人赞赏为第三条道路。
不知道多少人在读小说的时候,有切实的代入感。在阅读时遇到主角面对的问题,苦思不停。仿佛鲁迅先生在看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后一直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方鸿渐再入内地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最想写的部分是对第一次去内地同行的几人的分析,拉拉杂杂写这么多,没有写到自己想写的,反磨没了兴致。
年轻人多半不懂得体谅他人。想到这一句,尖刻的文字就失去了力量。把这种感觉记住,把书里的人物典型记住,就算没有白读这本书了。
【朱大可、窦文涛漫谈《围城》,里面介绍了很多钱钟书写作的场景和时代背景https://v.qq.com/x/cover/vvng9ho2zaz52zw/l00299p0h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