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甚好,村庄依旧是宁静祥和。
上下楼的间隙,透过窗户,不经意间看见这样一幕:邻居家的三个小孩晒着太阳坐在门口,一人一个手机玩的不亦乐乎。没过多久,小孩的爸爸便出来了,生气又无可奈可地说道,一天到晚就想着玩手机,瘾也太大了。
我顿住了一会,站在原地望着三个小孩,他们年纪最大不过10岁,都在读小学。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第一次,但今天的画面却让我驻足沉思。
一直以来,我有想过修改家里无线网络密码,断了小孩的网络来源,自然就不痴迷手机。可内心里又觉得如此也是无意义,治标不治本,也就迟迟并没有如此做。
现在的小孩对手机的痴迷程度远远超乎大人们的想象,别说小孩,连我们这些大人都每天手机不离身,没了手机就像没了安全感一般。一些熬夜追剧或打游戏的大人,其行为何异于小孩痴迷游戏,所以说小孩之前,至少也得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竖立一个好榜样。
我不喜欢小孩痴迷手机,可也同情他们只能捧着手机玩。如若大人肯多陪陪他们,或者引导小孩能发现其他的好玩乐趣,他们应该也不会对手机念念不忘。
记得去年,读初一的表弟玩游戏,我习惯性地念叨了下,别老玩游戏。他忙于游戏的间隙,轻描淡写地说道那能玩什么呢,你们大人不也老玩手机追剧。我一时语塞,竟无言以对。不是生气他的话,只是我知道他说出了真心话,而正是问题的核心,我未曾思考的点。
那个场景我至今都记得,那句话也一直在记忆中。
大人不能因为是大人,就可以任意玩手机,而小孩因为是小孩,就得接受约束和管制。在这一点上,大人和小孩是得一视同仁,方可相互信服。再退一步说,就算大人出于善意地提醒,可以说小孩别玩游戏,可这也只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结果就是白扯,甚至还会加重矛盾。
那能玩什么呢?这句话又涌上心头。
我想到了我的童年,那个纯真快乐的小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总是会有一群小伙伴们,大家一起玩耍,一起长大。
春天,在田野里采集花朵,编织漂亮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的头上,想象着自己是个小公主;在花丛中追赶蝴蝶,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本中,满怀欣喜地等着欣赏特别的标本;
夏天,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走在田野边去寻找萤火虫,装进一个玻璃瓶,一闪一闪的小夜灯;在门前的小溪里抓鱼,打湿了裤脚也没有发现,一心一意地盯着游动的小鱼;
秋天,在空旷的场地上,用一堆堆的草搓着草绳,然后绳子一挥,一群跳动的身影,嬉笑声一片;在土地上挖上几个洞,身体下蹲聚精会神盯着目标,弹珠一个一个地进洞;
冬天,在雪地上奔跑着,忙活着堆雪人,打雪仗,冻地红扑扑的小手,心里暖洋洋;在屋子里四处躲藏着,数一二三就要开始找人啦,大家像小老鼠一样迅速寻找隐蔽位置。
可是那些小时候欢乐,无关乎手机和电视的开心,在如今村庄的小孩的童年里却不复存在了。
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电子设备普及的时代,小孩不再那么主动地走出去,三五结伴,更多的是喜欢待在房里看电视、玩手机。有时候,一个小孩一个手机,孤单感油然而生,手机和电视成了他们的朋友,没有那么多的小伙伴。
我有时候在想,是什么改变了以前,是什么造就了现在?
想来想去,冒出来这两点。一部分是环境变了,村庄只是他们节假日的落脚点,平常皆在县城上学生活,无法感知到以前那个年代的种种乡村快乐,另一部分是社会变了,人们不再容易感知简单的幸福,诱惑太多,欲望太大,人心太浮躁。
如此,每一个痴迷手机的小孩,也是可怜人,他们不知道那个年代的纯真快乐,不知道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一起嬉闹的感觉,不知道生活没有手机和电视也可以特别幸福。细细想来,他们更多的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一人为伍。
多希望,这个年代的小孩可以学会放下手机,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回那种简单的纯粹快乐。
环境变了,你们不能抓鱼网蝴蝶,但可以骑车溜冰,你们不能跳绳打弹珠,但可以下棋练字,你们不能泥巴做坦克,但可以看书画画等等,要知道还有好多好多比手机游戏更好玩的事情呢。
小孩,我希望你可以放下手机,找回纯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