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贺岁档”的兴起,每年春节前后总有一大波影片扎堆上线。往年我都不在这个时候人挤人地去看一场电影,今年分别带着表弟和弟弟去看了两场不同的电影。
很少在自己家乡的电影院看电影,一来不常在家,二来影院少,票价被抬得很高。以前整个潭城只有一家电影院,大家要看电影没有其他选择。今年有一家新的电影院开业了,票价也相对降低了一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县城的人们也渐渐追求起精神生活,看电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电影票总是消耗得很快,尤其这样的节日里更是一票难求,想要好电影的好位置,就必须要提前一天买票。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都是学校里组织的,看的电影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记得曾跟随着学校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集结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影片,已记不清名字。
那时候的电影院,不像现在这样一个一个小小的放映厅。而是一个巨大的幕布,这个超大的放映厅,大概能同时容下几百人吧。
每看一次电影,我们都把它当作一次郊游。总会提前准备好一书包的小零食,然后坐在电影院里一边吃一边看,偶尔还会跟邻座的同学分享手中的食物。
于是电影结束,一书包的零食就转化成一袋子的垃圾,一路拎着,直到看到垃圾桶才扔掉。记得有一次扔掉垃圾的时候,不小心把手中的零钱也给一起丢掉了。
后知后觉的我,直到回到家里才发现,我把钱和垃圾一点丢了。写到这儿,想曾听说捡垃圾的后来都发家致富了,也许他们就是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什么值钱玩意儿了吧!
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想法很纯粹,就为了吃吃喝喝,并不懂得欣赏电影的好坏。甚至电影看了一半觉得不好看了,就想中途离场。
老师们是不允许学生中途离场的,于是有些调皮孩子就会趁着上厕所的间隙,偷偷地从厕所边上的围墙爬出去。而我不能离场,因为我是老师眼里的“乖乖女”,我要硬撑着,把瓜子磕完。
我一边看着无聊的电影,一边羡慕着围墙外自由自在的少年。
这两天的电影院之旅,给我带来的体验感很差。电影是好看的,但电影院里的人未免让人感到失望。电影开始了,还有人陆陆续续地进场,挡住他人的视野,破坏荧幕投影,影响观影效果。真希望影院能制定“迟到不得进场”这样的规则。
影片播放途中,不时有电话铃声响起,甚至还有一段长发一分多钟的智能语音提醒。如果是不小心按到,几秒的时间足够关掉手机了。
在我后方三四排,还有一个中老年妇女发出声音,似乎在抱怨电影院让她感到不适。我想这是所谓的孝顺孩子,带着爸妈来体验新事物了。电影结束时也见到了那位婆婆,她依旧在抱怨“还是在家里看电视舒服”。
在定电影票的时候,我也反复问了妈妈要不要一起去看电影,她很确定并且有点厌烦地告诉我,不想去。于是我便尊重她的决定。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体验,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折磨。你以为的好玩,对他们来说也可能就是无聊。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去玩他们觉得好玩的事!为什么非要他们融入我们想要他们融入的生活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