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了自己从专科生到考硕士的一些经历的和感悟,今天写一些我关于申博之后的想法,一些随笔,想到哪写哪,将就着看。另外有想到外面读书的小伙伴,有疑问可以留言,无偿提供各种解答。
我读博士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目标和雄心壮志,也不是为了高尚的学术追求。首先就是一个简单的目标,不用回家种地,可以进入高校教书,获取稳定的工作,能让我安心的在城市站住脚跟,能保障我的生活,能让父母安心,其他的事情待经济基础建设好,才能考虑。
2012专科毕业踏入社会——2016读研究生——2018年继续工作——2021年即将入读博士(从三个大学里选择了一所),我用了九年时间,但这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如果我高中努力一些,不是专科,我可能会更快一些吧。
30岁了,我的时间也不多了,博士毕业也应该有34了吧,想想挺害怕!!但是没办法,寒门子弟,对我来说只有这一条出路。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份子,我不想在随波逐流中,耗去了宝贵的年华,但是我又没有什么手艺,所以选择继续读博士。但有时候我又会问自己,怎么样叫随波逐流?怎样又不是随波逐流?我也不知道。往前走吧,也许总有一天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做决定,给出明确的方向,父母也不可以,因为人生真的是自己的。但是多少人懂得这句话,却无法深刻理解,付诸行动。那颗独立,在内心深处不去依附于任何人的倔强的,坚强的,矛盾的,破碎的和责任的内心,也许只有屡次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历练和毒打,才有可能获得。
另外,我因为从小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和努力没有认识,开悟的太晚了,读书差,成绩差。出来工作之后,与城市出来的同事相比,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逻辑能力,经常领导说的东西,脑袋是一片浆糊,嗡嗡的响。因为我的思维以前一直没有得到训练,小孩子根本不会重视,除了被老师打的皮糙肉厚之外,也没学多少,没人会教,从小学的数学到初高中的数理化差到极点。我虽然后来选择了文科,但是我仍然差,工作之后不得已为了练习逻辑,买一些逻辑方面的教材还有补充初中的数学课本知识,虽然对工作是没有明显的帮助的,就当做消遣时间了。
最近一直会看到很多人在严厉的批评一句话,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不是被作业围着,更不是每周,每个寒暑假跑培训班。怎么说呢,成长环境决定了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吧。我想这些批评者,应该不是那些真正从中西部农村出来的人吧。如果他们也经历过“童年开始就父母出去打工见不着面,从一开始,围绕我们的就是拾柴火,放牛,放养,做饭,农忙时早晨5点钟起来下地除草,补苗,烈阳之下,在地里拔草被太阳晒到吐,生病发烧,也是在爷爷奶奶不在的情况下,两个小妹妹跌跌撞撞的搀扶着到村西头医院就诊。遇到事情,爸妈不在身旁的无助感和绝望”,我想这些人就不会说出那么“糊涂”的话了。我们也想有童年的爱好,我也想有一个童年的玩具,我也想读书的时候能有培训班,兴趣爱好班,但是条件和环境不允许。清华教授刘瑜所说: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看到她说这句话,我吓坏了,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没必要说出来了,感觉像是在埋汰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的父母不是清华的教授,我们很多人的父母甚至没有上过小学三年级。我们从来都是底层人,我们只是想努力做个不那么普通的人,不要再来用那些话来收割我们了,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没受过什么教育,很容易被名校的教授所洗脑。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得学,持续不断地学。只有艰苦努力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人洗脑收割,才能逐渐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自信勇敢地承担自己的未来,而不会恐惧未来。
算了,不说了,玩命地坚持到底吧,这世界谁能保证谁说的就是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