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成了春天里的韭菜,不是这块地,就是那片田。--见习生
知识付费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收割韭菜?
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要上市了,你有没有在他们平台学到什么?前不久,罗辑思维冲击创业板,想要成为“知识付费第一股”。
一小时精通、一天学会、一周实现变现百万、阶层跨越……将不再是梦,是不是很美好?
揭秘知识付费
有的人浸润行业6年,见过太多,懂得如何包装一门课的逻辑;有的单次付费上万元,学习如何“创业赚钱”,不过课上讲“为什么要赚钱”就讲了三节……
小花 90后 独立内容制作人
以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我把这个行业的玩家要分成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罗辑思维、混沌大学这种专业平台;
第二梯队是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吴晓波频道等,流量不错,但专业度一般的平台;
第三梯队是千聊、荔枝微课等基于微信生态的玩家,80%的割韭菜情况都发生在这个领域。当然,还有体量更小的玩家。
割韭菜的课程有一个共同点:质量差、收费高。想研究知识付费割韭菜的问题,就要看第三批队及其以下玩家。他们做知识付费的目的只有一个,圈钱,做课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圈钱的手段而已。
有的课程机构不到4个员工,一年能开发出300多节课。还有一家公司是6个员工,每年开发200多节课,这么点的人力,怎么可能把控课程质量?公司就这么少的员工,高薪的职位也不是课程开发,而是课程销售。知识付费平台想要卖更多的课,平台并不关心课程质量,所以只要赋予巨大的流量支持,购买的人就多了,钱也就赚到手了。
第一种是拉讲师的人,他们有KPI,每周“聊”几十个“讲师”,拉他们来机构做课;
第二种是制作详情页文案的人。讲师自己做成了课,会填写一张详情页内容清单,文案师根据这张内容清单,就能写出很有诱惑力的详情页文案。即使他们压根没看过课,所以看多看起来非常有诱惑力的文案,基本都是套路出来的。这样的文案一开始都先是要描述你现在的困境,用几个排比描述场景;然后说明怎么解决困境;最后切入正题:来买这门课吧。
晓晓 33岁 教育培训机构职员
我是从2016年开始接触知识付费的。我喜欢买课,买的有专业课、情商课、说话课等,还会买家庭教育课。
我接触过的平台包括网易公开课、樊登读书,课程费用从几百到上万不等,线上线下的都接触过。
有一些几百块钱的课程,宣传得很好,但付费后,发现只有一个点、一个引子讲得好,后期很多都是营销——诱导你去买价格更贵的课程。当发现课未必实用,我就会觉得是被坑了。
成年人大多希望课程能给自己学会赚钱的办法,课程的价格和得到一定要相符才行。
我买过一个1万3千多块钱的课程,总课程50节,平均每节300元钱,而一节课只有十几分钟。
特别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可能用十几分钟讲的清楚?但课的宣传包装得太好了,只有付费以后你才会发现自己就是那颗韭菜。还有些课,付费以后只会收到一堆文字材料,老师不讲,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有的付费以后,就联系不上机构了,连反馈意见都没有回音。被割了几次韭菜后,我才慢慢学会自己去评估每个课程的有效性。
比如课程的知识点、技能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老师的知名度,再去几个平台“货比三家”。至于“割韭菜”的课,我感觉是教人赚钱的课,我曾被一个号称教“创业赚钱”的课程坑了一万多元。
好学者不是韭菜
因为是知识,所以我们购买起来比衣服等更加没有负罪感。但正因为是知识,购买多了也会让我们更加迷茫和焦虑。因为有一些知识付费的经验,所以我也总结了几条心得:
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花时间多读经典,不要为无知买单。
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知道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