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日本称茶道,韩国称茶礼,中国称茶艺,但我一直不喜欢用茶艺来表达,这似乎弱化了中国茶。作为世界茶的发源地,应该不只是茶艺,还有一些人事修养上的美好。所以习茶,我喜用茶修,以茶来修养身心。
用镜像思维习茶,这缘于茶修老师蔡永和先生的启示,他用镜头、光影来教我们如何观看、自省茶事,如何修正自己。这让我想起拉康的镜像理论。他用一种哲学化的方式发挥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拉康那里,他通过看到的镜中映像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认为这种对于自我的认识将会随着今后的人生不断深入发展下去。而我们习茶时,在镜像(镜头、影像,以下同)里常常能看到一些自己日常操作时所忽略了的细节,随着不断的内化觉察、调整,也逐步有了更新的认知与美感修为!
用镜像思维习茶,重在茶基础。
茶基础是习茶人的知识结构,如果没有夯实的基础作铺垫,茶汤不可能好,茶性、茶味都在汤水里。好的茶汤,必须经过有条理的习茶系统按部就班训练,掌握基本的茶知识,包括茶叶、水温、茶量、器皿,还包括地域、人文等。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学茶之前,我们往往分不清茶类、器皿,摸不清茶量,所以时有混乱。如镜像理论里前镜子阶段:六个月大的婴儿感知不出自我和他人的区别。习茶不是几天可以学明白,尤其不在茶山生活的人。在越学越迷惘时仍要有一颗能学习与坚持的心,去发展好基础。基本的常识一旦掌握,事茶才不慌,才确保一杯好茶,这是茶人必走的轨迹。
用镜像思维习茶,重在对事物感知细察
对事务的感知细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观的训练启发。永和老师教茶人习茶是这一步,在茶技术基础上的进阶,是在照顾整体感受包含茶汤口感艺术内涵策略的细致工程。这需要茶人自身准备,茶具准备,茶空间光影、造境,仪式感导入等多维立体的训练与提升。可以理解为茶汤技术与美学结合。
这一结合首先还是茶汤,每个当下,我们如何以茶汤真诚回应?我的茶修老师都以重要内涵视之。其中永和老师说:如何执行茶汤的层次,“初见”,“本真”,“回味”三个起承转合的茶汤艺术策略,执行的技术,就仰赖对一款茶,对茶客口感嗜好,因缘下遇见的灵感来判断执行。我想,这份细腻的观待,何止是茶汤之味,还是人间至味。
其次是茶席设计,毕竟这很直观,视觉上会形成首因效应,触觉、听觉也有关联。广州是座很务实的城市,茶界普遍关注茶识技术,也开始关注茶在生活美学的实用性。镜像中我们观察到:有的茶席旧习老套或无谓添加装饰过度或东拼西凑等。
一个无主体美感想法,迳行无序的茶席堆叠布置,似无章法的茶桌文化与一个平凡无法表达茶汤内涵的茶同样让人遗憾。
重新检视从自身开始,要能去芜存菁、反璞归真的减法布置才是真正的素美,但这一切又要能合情适手并能为茶汤加分才是一个成功的茶席。茶席摆设漂亮,茶人仪容服装也精美但茶汤的表现却平淡无奇甚至不堪入喉,就有点本末倒置。为了突显茶席布置的漂亮而用了不适用的茶器也是。据说有些地方常因过度重视茶席外在,沦为批评,新人更因所误。我很庆幸我的茶修老师传递的价值观与茶理念很正路。好的老师很重要。茶生活是一面镜子,在习茶中所感知到的自身不足时常会提醒自己精进。
用镜像习茶,重在是内化觉察的美感修为
古人说"茶者,察也!”,喝茶就是要从茶汤中看到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茶为鉴,可以清心神。君子一日三省,方能心颜如玉。习茶不只是茶汤技术也不只生活美感,而是可内化觉察的修为养成。这也可归属于美学范畴,美学并非专业在知识理论的学术研究,常态里唯有透过生活实践方才受用,正如茶的各项科普知识一定得用在改良提升茶汤技术能力上方才实用。
"当以服务生活中的美感经验出发,在茶事内容里当下细查为学习基础,影像为镜,客观条理检视,达成自启学习的感观能力,发展与生活应和的茶事学习才是美事。别忘了美学不是知识,而是在生活中的好处。"永和老师用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总结得极好。
我提问过老师:"如何看待镜头与影相下的茶事?"老师很诚挚的回馈给我:重点不在于照片是否好看,最基础的是指引一种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观看方式。这观看之道包含外在形式与内涵,即是阅读人事的方法,也是一种内化觉察的美感修为⋯⋯
习茶,是一个修养自己的过程,我们通过镜像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总是有一面无形的镜子,而且意识不到。镜像是反像,镜像会内化为主体,成为我们的心像。你的样子,心决定,心的样子,都融在生活言行里。茶只是觉察、修养自身的载体之一,或有其他,工作或某项爱好,都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
备注:以上图片为谷雨老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