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说,健身卡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因为没有时间;减肥说了好多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和减肥相关的事儿,因为没有时间;年初告诉自己要读几本书,但是一年去过了一本书都没有读完,因为没有时间。好像时间是最大的罪人,承载了我们不能实现承诺的所有原罪。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当我们去读那些名人传记或者采访报道的时候,比如查理芒格、瑞达里欧和很多知名企业家,我们却发现这些大咖们倒是有时间健身、读书和思考。为什么?
所以,没有时间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是不是真的坚持做了。
通常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儿有两种模式。一个是给自己打鸡血,这是动力策略;一个是咬牙坚持,这是意志力策略。就拿健身这件事儿来说,我们想要有很好的身材,于是就到健身房进行锻炼,所以就告诉自己,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要让自己拥有运动员般的身材,这个就属于打鸡血的状态,而打鸡血运用的是动力策略。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正向激励,鼓励教育等,都是通过基于正向反馈让对方更有动力做一件事儿。那什么是意志力策略呢?就是如果你想要一个好的结果,那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须咬牙才能完成,不跑完绝不回去休息,不完成相应的运动量绝不停下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咬牙坚持的意志力策略,通过意志力来逼自己一定要完成今天的任务。就像有个人一直站在那里告诉你,没有完成不准停下来一样。
比如家里有孩子,你告诉他快点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可以去吃大餐了,这就是打鸡血的动力策略;但如果你告诉他赶紧写作业,10分钟之内完不成今天就别吃午饭了。这就属于意志力策略了。
那么这个时候你觉得哪种策略有效呢?因人而异。这要看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是吃大餐更有吸引力,还是不能吃午饭更有威慑力。当然,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还是鼓励动力策略的。
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里又给了一种新的说法。无论是跑步、运动、健身还是读书,我们坚持不下去,有时候也不是单单靠意志力能解决的,因为人们这么聪明,永远能找到借口。坚持不下去,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坚持方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做不到坚持一件事儿把他变成习惯,那就就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
所有的习惯在坚持的过程中都有规律,都存在着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叫习惯引力。它是指当身体处在固定的状态时,往往感受比较舒服,而发生变化就会觉得是威胁。比如你天天刷牙,有一天早上没有刷牙,可能就会难受。
有个段子很好玩。讲的是儿子天天吸手指(好多小婴儿都有这个习惯),爸爸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一狠心,就给他的手指头上涂上辣椒油。结果半年之后,儿子只吃川菜了。你瞧,这中强大的阻力都能变成习惯。这就是习惯引力,
看来,习惯引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觉得自己在培养的过程中有困难。可以采用一种“微习惯”的做法。比如你想培养读书的习惯,希望每天能读20页,一开始你可以放低要求,每天只读一页,当身体度过了反抗期之后,就会进入适应期,这时候再慢慢加量。
这里补充个知识点。我们之前都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个基本只针对那些简单的比如刷牙洗脸这种习惯。如果是复杂一些的甚至是思维方面的习惯,应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除了“微习惯”外,还可以让行为模式化。比如晚上8点要做10个俯卧撑,早上7点要大声阅读10分钟等等,让时间固定、行为固定、地点固定并认真执行,比较容易培养一个稳定的节奏感,就会一到了某个时间点或者某个场景,你的身体立刻会提醒自己采取这个行动了。
可能大家会说,如果当天有意外情况没办法执行怎么办?好办啊!提前给例外情况制定预案。鲁迅先生坚持写日记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他也有特殊预案。有时候他的日记会写四个字:今日无事。
为了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还可以引入“奖惩机制”。做到了给自己一个奖励,做不到给一个小惩罚,比如10个俯卧撑。
总结一下,如果想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可以采用“微习惯”、“行为模式化”和“奖惩机制”。大家不妨试一试。永远不要找借口,而是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