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东野大叔要探讨的是受害者家属的伤害和心理,而这本《信》,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犯罪者家属的伤害和心理上。
直贵的做法不敢说至始至终都是正确的,但是那也是他的选择,而他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抢劫杀人案罪犯的弟弟”这个标签的影响。如果刚志没有杀人,如果他们家没有那么穷,那么也就不会有这个故事了。信是监狱里的哥哥和弟弟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可是因为这些信,直贵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包括,差点不能从高中毕业,找工作受挫,不能继续喜爱的音乐梦想,不能和深爱的人在一起,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受到了影响。信和杀人犯家属的标签,一直是直贵不知如何处置的东西。信可以撕掉扔掉,可以说谎假装哥哥不在,可是,血缘关系的存在是他无法否认的事实。他永远是犯罪者的弟弟。
你哥哥就像是自杀一样,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
作者借平野社长之口道出了一个真相——“我们需要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的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亲属也会痛苦。”没错,你家人犯了错,连带着你也会受过,你也会因为世人的歧视而痛苦而愧疚。别人对你的区别对待,是合理合法的,你其实无权说些什么,谁让你有个犯罪的家人呢。从小说来看,在外苦苦生活的直贵比在服刑的刚志过的还要艰难,还要痛苦,而且,前面好多年一直写信的刚志似乎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弟弟的人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最后直贵决定同哥哥断绝关系并不能说他什么,这是直贵的选择,也许这个选择对他以及他的妻子女儿来说是最好的,正如他说的,在旧的服刑家属和新的家属之间,他明确要的是后者。他对他哥哥并不负有太大的责任,毕竟刚志犯罪时已经成年,他的错本不该由他人来代,即使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也不可行。只是有一个真相是,亲人才是那些服刑者最大的牵挂和改造动力,也是他们重返现实社会的关系。
而且世上的人不会谴责贴上这样标签的行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怎样的人会危害到自己。
其实在看这部小说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犯罪者家属的这一角度,我们从来只会谴责他们不教育好家人,只会用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关心受害者家属多于犯罪者家属一方,毕竟在我们看来,优劣是如此明显。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对犯罪者家属的看法、怜悯的目光,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在面对他们时,自然而然地带着有色的眼光看待,比如直贵的高中同学们,比如外国饭店的老板,比如中条夫妇……极少有人能做到理性如平野社长。梅村班主任的做法已算是极好的一类了,寺尾也是难得地并没有疏远他(直贵),由实子更是几年来一直守护着他,最后甚至愿意和他组成家庭。所以,即使过的很艰辛,直贵也算是幸运的了吧。
所谓偏见,就是不平等看待,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私本性。这里的不平等看待,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态度平衡缺失,而总是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除非不同的立场之间不存在利害冲突。
大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听到的一个犯罪事件。村里比我大几岁的两兄弟(堂兄弟),因为其中一个跟别人有情感纠纷,大概就是他的女朋友甩了他跟别的男的在一起了,然后他们约着一起在一个酒吧把人捅死了。最后被捕,审判,一个判了七年,一个判了无期。每每听说起他的母亲,都说是一副抹泪的样子,这件事成了好长一段时间村里的谈资。他们都说那是罪有应得,别人没了儿子,受到惩罚也是合理的,再说法律也是公正的。那段时间,每次回家经过他家的房子,心里总不自觉地感到不舒服。大概这就是某种心里作用吧。后来慢慢,听说他们家都搬到了城里去,跟其他的儿女一起,久而久之,那个终生都在狱中的儿子,大概也极少有人提起了。好像有段时间,那个判了七年的已经刑满出来了。若非看到这部小说,我也不会想起这些事,虽然不知道讲出来恰不恰当,但是能给予警示也是适合的。
其实看完这部小说还是会难受的,大概是想到太多,作者不管是描述直贵的生活情况还是心理活动,都引导着你去思考,你怎么看他的做法,其他人的反应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你能做的比他更好吗……诸如此类。
但愿世人良心总向善,但愿世界平安无伤害吧!
2018/01/11 于STU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