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让乡村教师更精彩
内乡县第六小学 郭学志
内乡六小地处城乡结合部,办学历史仅五年,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岁,教学精力充沛,业务能力不足,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们在坚持校本研修、业务培训、专家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加大对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巧借送教下乡和“手拉手”对口支教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大部分教师成为学校业务骨干,学科素养优势彰显。自2018年以来,历时三年,我们先后与大桥乡南王中心小学,灵山学校(小学部)开展了“手拉手”对口支教活动,我们以研究者的角度,多维度观察视野,从支教方式和策略方面研究入手,派出学校的精兵强将,覆盖小学全学科,精准帮扶新教师,送课648节,受益教师80余人,受益学生达3000余名学生,观课700余节,同课异构300余节,模拟课堂近300节,沙龙交流研讨活动10次,校级联谊观摩活动达16次,实现了对口支教活动中,支教与受援的双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创共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共同发展,丰富了一体化发展内涵。
源于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全方位的服务团队、立体式的活动框架为对口支教的成功开展莫定了坚实基础;灵动的“引研磨评用”系列交流活动的开展,解决了乡村教师见专家难,学习难,提升难,交流难,找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研讨更难,走出个人成长的瓶颈期难上加难等现实问题。同时也为“手拉手”对口支教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措施与实践
1.引--专家引领,助推教师成长 沥数支教成效,总结全面深刻,我们能带着思考,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到校本、组本研修中,坚持方向,坚守小学教育教学,海燕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教学专题研究,让我们如何有效地主题整合;小金老师从信息技术、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很好的总结;张静老师从小学数学教学流程(模式)方面,给了我们教与学的方法;马沛红校长从古诗词的语用效果及拓展方面指明了今后研究的关注点。我们聘请西峡三小的于德名老师,河南省中原名师,与大家授课《古诗词教学中的七十二变》,开启教师思维,指引教师以古诗词教学为研究方向,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更有温度、深度、高度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我们借助“国培送教”下乡的网络资源,与受援学校开展网上学习,线下交流。疫情期间,我们两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让两校师生线上学习更接地气,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同时也点燃了两校名师团队的课程研发激情,更多的优秀课例展示引领教学。
2.研--内容研发,实现自我提升
两校在建立的支教工作团队中,我们以模式为方向的研究,把更多的接近农村教师实际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作主要的研究内容,我们通过分组交流、展示、沙龙等形式,拓展了研究的新内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组成不同的学科小组,研究共同的教学问题,在实践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我们在某方面上有认同,但也有一些观点上的分歧,这也很正常。只少有以下点可以肯定:①参与度高,②潜心研究者众,③课例展示精彩,④教学案设计流程有创新,⑤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快,⑥研修方法和方向正确。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培训,实现了教师们研究能力的自我提升。
3.磨--观课磨课,团队一起行进
提升一线老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坚持在课堂的这一主阵地上,通过研课磨课这个阶段,有效提升农村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增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引领能力。每次培训都会按排学员进行上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观课评课。实施任务驱动,按照小组竟争的方式,将“小组团队介绍、课堂观察、研课展评、培训主持、简报制作”等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六个小组,充分发挥团队的主体性,竟争力。同时,所有受援教师同步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所选课题进行教材解读、通过哪些活动或表征突破重点难点、自己的困感等),在本学科组内展讲,推荐在全校展评,最终评价结果,做为优秀学员的加分因素,并择优推荐参加县级小学优质课比赛。在研磨课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小组成员聚时是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更多的老师把这种培训模式带到本学科组,带动校本研修。
4.评--交流展评,延伸研修成果
有了扎实的引、研、磨,各个学科小组的交流展评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在交流中,我们也邀请来自不同乡镇学校的老师们参加,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办法,评价教师们的工作、学习、展示成效,让支教教师和受援教师积极参与,认真交流,我们通过建立学科微信群、随时随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发在群内,交流解决,帮助教师们重构对学科教学的理念。大多数老师通过教学流程的尝试与实践,大胆改革与创新,加入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实现了课堂教学流程的自我创新。在活动中,大多教师因过去在小的教学点,无交流机会,无评价他人的能力,经沙龙形式的深入开展,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教师自身研修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5.用—学以致用,成就教师精彩
每一学年,我们都会通过入校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受援学校的需求,探索研究方向,开出每学期支教的任务清单,实现了“三通过三达成”,成就教师精彩。即一是通过支教教师和受援教师共同参与的“上课”“说课”“评课”“议课”等教学活动,达成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教师教学水平和校本研修能力的提升。二是通过“问题诊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五个阶段,达成农村教师对学科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提升;三是通过此次对口支教项目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库,包括教学设计集、教学课件集、教学反思集、微课资源库,达成资源共创共建共享的成效。
二、思考与展望
1.走进农村学校,走进村小,将专家学者请到农村学校进行诊断,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参与培训方式的变革。
2.依据教师需求送教下乡,明晰菜单式的培训内容,实现了培训效果的递进创新。
3.实施团队竞赛、培训团队成员设计培训内容,推动了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由教师的单打独斗步向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实现了师资建设的创新。
4.受援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为第一模板、随着专家的引领、名师的指导、同行的点拔及优秀案例展评活动,完善教学设计,进行了全新的反思提升,建构了以人为本的需求,以研课、磨课为平台的专业成长模式,以自我提升转向抱团取暖,共同成长的研训方式,带动更多教师专业自修,突破自我,快乐前行。
5.交流研讨所学运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给支教教师和受援教师创设了学校之外、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合。
水本无华,激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送教下乡汲取的是大家的思想,专家的观点,名师的实践经验,我们也在探索一条更符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之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伸手摘星,虽未得呈,但心纳美景,手不染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只问初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