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新闻紧抓眼球。一位妈妈在网上吐槽了自身的经历,内容大致是,全班只有她的儿子没有出过国,于是她不得不用了三个月的工资让儿子在暑假出国游学一次。
这位为了儿子呕心沥血的妈妈,在吐槽的时候说,在她儿子的学校,每年都有组织学生出国游学,但是她没有让儿子参加。后来她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她儿子没有出过国。每年开学后,同学都会分享出国经历,自己的儿子是他们班中唯一没有出国经验的人,所以在聊天的时候总插不上话。虽然儿子从来没有抱怨过,但是作为母亲,知道实际情况的那一刻,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出国游学一趟。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想象构成,在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观念,那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积极发挥潜能,多去尝试和积累各种人生经验或者经历。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要竭尽所能去体验更多不同的生活状态,去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去品尝异国美食,去体会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去享受,去尽力发展人的潜能。消费主义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赚钱,就能够拥有一切。“有钱人的快乐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变成当下的一种流行语,如果不开心,就要买买买,消费总会带来快乐。
当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完美结合,就变成我们大部分人努力追求的生活状态。消费和玩乐变成了一种固定搭配,努力赚钱攒钱,用力消费变成一种生活常态。不开心的解决途径,不外乎出门散心,或者买点喜欢的东西哄自己开心。
尤瓦尔·赫拉利非常精辟的总结了这种情况,他说:“这种情况使我们看到并不是由于人们的欲望使然,而是她/他坚信脑海里所想象的价值观。”
所以,与其说前文中的那个妈妈是迫于一种社交压力,让孩子能够在同学讨论游学经历时有共同话题而妥协,不如说这位妈妈主动或被动地了认同这种由想象构成的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周围同学都有出国的经历,自己的孩子没有这种经历,作为妈妈,会觉得这是一种缺失和失败,所以即使要花掉三个月的工资,也要送孩子出一趟国。
这种建立在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基础上的价值观,越来越有成为主流价值观的趋势。网络、社交媒体、舆论风向都在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两个主题上大书特书,呼唤疲惫的社会人逃离枯燥无趣的日常生活,参与净化身心的旅程;鼓励人们尝试更新更好的产品,享受消费的乐趣;号召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别经历,注重一手信息。
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下下,接受这种价值并内化成为自己潜意识中相信的人生价值所在,也没有什么好奇怪。
但是,请试着思考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如一的和外界保持警醒的距离,即使在周围都号召大家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能够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并且倾听属于自己的声音,那这样的人的人生会不会因此不同?
出一次远门,见识一次世界,甚至花大价钱买了心仪已久的物品,其实都不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质的飞跃,真正能够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改变的是,常年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遨游积累起来的知识水平,持续不断地对世界和自身思考形成的观念体系,以及发掘和欣赏美的能力。只有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生活掌控者,才能在面对外界纷扰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