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不知多少次面对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作为很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说明有导致问题的土壤--控制性教育。在我们的临床咨询中也常见到这样的个案,事实告诉,虽说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就越痛苦,但长大后很痛苦的孩子,他们的过去一定是很乖很乖的。举一案例来解读,为何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例:小闵(化名)25岁,21岁时研究生毕,进了一大型企业做技术编程。小敏的学生时代是有名的学霸和校草,如今他更显一表人才,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境,父亲是一国企的高管,母亲是大学教师。可是小闵一直过得很不快乐。他说,我从小就没什么兴奋点,父母虽然很宠我,但他们又是极其严苛,给我定了许多规矩,许多计划,我似乎从来没有违背过,不知为什么。我习惯于听从,习惯于一心在学习上,年年被评为优秀生,是老师和左邻右舍夸赞的榜样,耳边总能听到“这孩子真乖”。可我一点没觉得有多开心,甚至有不舒服。大学开始,常常感觉自己内心很冲突,有奇怪,可怕的念头和情绪,比如,总想到掐死动物,还常做噩梦,梦见过父母车祸双亡,梦见过自己被死尸压住。好些年备受内心分裂感受的折磨,读研三时,情绪爆发住进了医院,当抑郁症治疗了半年。小闵已工作五年了,情绪虽然趋于平静和稳定,但他说还是开心不起来,常常哭泣自己没有价值感。
小闵的故事已清楚告诉我们,他的痛苦感受是怎样被“乖”出来的?不难看出,乖的后面是快乐被禁:由于父母对小闵学习、生活习惯、以及未来的计划的严厉要求,而必然对孩子的禁令:不能贪玩,不能随意,不能懒惰.....订立和执行许多规矩、计划(另有一个大学生说,他初一开始,就认同了父母给他订立的人生规划)的同时,是制约或丧失很多,最关键的是,是丧失属于儿童的快乐、和自由意志的建立。现代人,好像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对孩子真正的教育,不是指教,而是给予快乐。快乐教育的大意是,学校重孩子的天赋、创造力的开发,家庭重视孩子的情感、爱的养育。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确实是一门学问,对中国父母来说是很难的学问。更奇怪的,中国父母非常懂得:比其学习成绩,孩子的快乐重要得多,但就是要拼力让孩子学习各种“班”,如今的许多高中生是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想说,小闵过去的称谓“这孩子真乖”,是被父母的严厉和规划出来的。与小闵一样的小孩,他们越乖,越说明是为了迎合父母的开心和期望的结果。
我们还看到了,小闵极乖的代价,则是他的独立、自主个性的遏制。孩子越乖,越说明有着控制性(溺爱也是一种控制)、强求自我意志的的父母,小孩是不得已,为免遭父母的否定或不被喜欢而变乖的。我们发现,从许多成年孩子身上的逆反、拖沓、自我封闭等现象看出,他们自小就做父母乖孩子的同时,亦压制了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兴趣和愿望。其实他们也没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致是什么。在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的成长中,他们的确也有某些成就,但是越来越有一种感觉:找不到自己。
因此说,提问的“越乖”,自然不是常态的、可爱的乖,而是过分的、变形的乖。不由使人联想到,如今的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养宠物?可能正因为宠物,是世上最听主人话的、最乖巧的物种。这形象的道出了,过分乖的孩子,像是教养人的玩偶,意味着变形到宠物似的乖巧。这一压制人天赋和个性的乖,令人觉得既可怜也可悲。最可悲的,还是那些控制性、剥夺式养育的大人们,并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问题。
完全可说,如小闵一样的成年人,所经历着的焦虑抑郁,或痛苦的眼泪,都显示了是他们一路“乖”出来的。凡越乖的孩子,他们没有烂漫的童年,长大后他们的痛苦(眼泪),何尝不是一种为缺失童话般快乐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