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156/200】《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想跟大家讨论,教养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找到了这三根支柱以后,你会发现,孩子富有了生命力,他才能够不断地迭代。找到它,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他会自己迭代,他会往前跑。当这个孩子内心当中,存在着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自己找书去读。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发展最重要的那个来源和力量。
一、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能量,是来自于爱。就是你为什么愿意为这个社会做事,你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愿意探索,愿意解决很多的问题,愿意创业,或者愿意从政,愿意当官?原因是因为你爱这个社会,你对这个社会想尽一份力量。但是你想,当一个人开始不爱自己,不爱社会的时候,他不会有动力去创造一些东西。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全都是来自于无条件的爱。
管孩子最高的境界叫温柔但是有边界,就是孩子做错了事,一定有人指出来,一定有人要指出,要纠正他,这个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他会知道,我的爸妈是关心我的,我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指出来。但是你要知道,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但你要注意,在批评他之前,你要先阐明无条件的爱。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我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讲完了之后,你可以说得很严厉,讲完了之后,还要告诉他说,你看,今天爸爸虽然批评了你,但是怎么样——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你得不断地强调这件事情,他才能够知道说,哦,原来爸妈向我提意见,批评我,是真的为了我好。
三岁以前是帮孩子建立价值观,建立行为习惯,建立情感类词汇最重要的时间点。第一根支柱叫作无条件的爱。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温柔,但是有边界。因为边界也代表着爱,温柔更是代表着爱。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即便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摩擦,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你们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相互欺负,不会刻意地做权力的争夺等等。
二、价值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边讲说,一个人这一辈子寻找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两样,一样叫归属感,一样叫做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那么第二根(支柱)价值感,就需要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建立。怎么建立价值感呢?就是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这个就叫做价值感的建立。情感引导的方法,就是能够最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的方法。也就是说,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就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么他永远不可能继续迭代。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就是所有我们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美德,背后一定是有一个成长型心态在起作用。
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能够做到的是:你有没有容错率,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在肯定一个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肯定的是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还是这个行为背后的那个动机。肯定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做出了这个结果,结果是暂时的,但是这个动力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终身成长。
把这三根支柱放到一个孩子体内,什么感觉呢?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自我不断地迭代。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体,真正能够让这个复杂体发生作用的,只有他真正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如果足够足,生命力旺盛,有爱,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己去开路,去架桥的这么一个人,而不是我们天天在旁边辅导着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举措。
你必须成长,才能陪孩子成长。家长随时有改变,孩子都能感受到,并且给出积极的回应,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是知识、耐心和爱。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我们又何曾是老老实实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成长的呢? 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识不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等待和示范,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通过您的改变,让孩子对学习和改变有信心,对爱有信心,这就是陪孩子终身成长的含义。
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和父母相处的方式,也会投射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用道德来评价所有正常的博弈行为,结果就是和任何人都无法合作。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静面实验。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着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 除了语言之外,父母的行为模式也在影响着孩子。 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孩子的监护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一定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机,而要通过互动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所有关系都是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很多人和配偶、孩子的关系都是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 莫名其妙生气是表象,往深里探索一下,一定有潜意识在等着你。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今天犯的这个错,我有没有提醒过你?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这样的话背后的潜台词是:“这事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这是父母在跟孩子划清界限。父母觉得自己不能被批评,因为从小到大面临批评的感觉太恐怖了,恐惧的心理已经占据了他们的潜意识。 一个人如果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他和钱的关系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我们的思维模式,由父母决定。在我的人生经验中,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大多是轻松得来的。 如果你使特别大的劲儿,想获得一样东西,要么是因为它不够美好,要么它根本不适合你。 带团队的时候,我所想的都是如何去帮助我的团队成员、渠道商、客户成功。这时候,根本不用盯着任何人、管着任何人,大家会自动成长起来,越做越好。这就是轻松的思维方式。
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如果父母打孩子,孩子也会分泌很多肾上腺素,但是孩子不能打父母,所以只能被父母揍。他生了很大的气,憋着很大的火,肾上腺素分泌得越来越多,但就是释放不出来。为什么那些人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就是冷静不下来呢? 因为他们的肾上腺素水平比一般人高,一点点的挑衅都会让他们像火药桶一样,“砰”的一下就炸掉了。 这就是打孩子的恶果。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父母有时会恐吓、威胁孩子。比如,有很多父母想让孩子考上大学,办法就是威胁,当今社会,要让自己一无所有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比这更难的,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他们将这种从父母身上承接而来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子女身上。对他们来说,只有按照固定的轨迹发展,才是有价值的。
带来终身恐惧的冷暴力。在亲子关系中,冷暴力是让孩子最为恐惧的一种方式。它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成为噩梦的一部分。 表现形式就是,父母突然之间不理孩子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控制他,让他内疚。 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斯德哥尔摩效应,指的是人质被绑架后,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慢慢地,人质有可能会爱上绑匪。 父母对孩子越不好,孩子反过来对父母越好。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配偶表现出让我们很难理解的行为。比如,对某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触碰,一提就炸。如果你的伴侣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一定是引发了他潜意识里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 如何用正确的争吵方式避免伤痛,是这本书的核心。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是建设性地吵架。 如果我们能直面内心的伤痛,能意识到所有的不满都跟童年所遭受的伤痛有关系,吵架就会有建设性。 两个人最近的距离是面对伤痛。如果你能直接面对自己心中最深层次的伤痛,就找到了解决你们矛盾的最好方法。
生活中的吵架常常如此,从一个话题吵到另一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对方不爱自己,因为他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 只要你不责怪对方,就有机会察觉对方的心路历程。 最好的方法是,用爱来回应所有的伤痛。当你知道对方内心有伤痛时,其实能激发你给对方更多的爱。因为你要相信自己,当年遇到他是缘分。你要去调动自己早年间的回忆,把爱重新勾起来,用爱来回应对方心中的伤痛,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我们寻找亲密关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试图弥补我们童年时期受过的伤。 把迟到当成了一块试金石,那么她心中想的就永远都是“你得等我,你不要着急,也不要生气”。凡事要往好的方向想,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这也是一种反脆弱。
爱和控制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的: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好,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控制一个人,是要求对方只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快乐,占有欲会很强。 每个人痛苦的时候都要学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内心并不完整。如果你真的足够强大,就会发现别人无法左右你的幸福。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没有意识到就无法去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潜意识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绝对不要等父母去改变,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变,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如果你能发生改变,恶性循环就可能从你这个节点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在复杂中成长,生命才会充满活力。达·芬奇是全世界所有发明家当中排名第一位的人,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爱因斯坦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是有热切的好奇心。” 而我们不具备为求知而求知的能力和乐趣,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要问有没有用。 好奇与求知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一个人即便七八十岁,其实依然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因为我认为纯粹为了美好而美好、为了求知而求知的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复杂体系之下成长出来的生命。
真正的爱,不需要交换。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什么叫“无条件的爱”呢?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只有你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 亲子教育中的第一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在无条件的爱中,不需要交换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求知。了解这个世界,获得学习的能力,知道自己很厉害,这是重要的东西。 没有要求才是家。每当读到一个不明白的知识点,他就自己去搜索相关的能搜集到的各种知识。 如果能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自己主动去成长,他就会自发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给孩子买东西,带孩子去旅行,都是孩子应得的。 我对嘟嘟往往会这样说:“我是你爸爸,我爱跟你一块儿去旅游。即便你成绩考得很糟,我也不会带别人去旅游。我会去约你们班的学霸一起旅游吗?这多可笑呀。所以无论怎么样,我都愿意带你去旅游,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这就是表达无条件的爱。我不但觉察我自己,还负责沟通和训练家里所有人的语言。 全家都不使用“不爱”的语言,孩子有任何情况都会非常坦然地告诉家长。比如,学习的情况,他想要什么,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随口说出来。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错误,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行为是父母的责任。 起初要告诉孩子,或者严厉地表态:“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做这件事,我要跟你好好谈谈这件事。” 父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应该让孩子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前提是你对他是无条件的爱。这里面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勇敢地表达爱,表达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天下的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欣赏和接受的。这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孩子都能走得过去。
真的放养是我从心底相信,耐心很重要。人学习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人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心,我们要认同他能够管理自己。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导游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会是一个很开心、很有探索精神的游客。价值感决定孩子飞多高,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归属感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家,知道自己在家人这个团体里,是被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的。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价值感?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孩子为家庭做的贡献。让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事真正有价值,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这时候,他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很高。一个人如果有自我约束力,就不会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自己偷偷摸摸去做一些事,因为他具备足够高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越高,孩子越能管好自己,绝对不能用条件反射似的反对一切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尽管孩子让我们失望过无数次,但既然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要抱有希望、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把孩子内在的价值感给调动起来。 发现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 就是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你不是说“做得很好,爸爸给你钱”,而是说“做得很好,这件事的意义是……”。父母要把孩子做的事情的意义给点出来,表扬孩子也要表扬到孩子的精神内核。提升价值感,怎样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 当孩子被塑造出了这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他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一个善于掌握时间的人,一个能够自控的人。
忘掉身份,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好一点儿,给他一点儿美好,表达出内心对孩子的真正期待,而不是用讽刺和挖苦对待他,他就能感知得到,并且能立刻做出改变,这叫作“帮孩子建立价值感”。家长担心孩子吃亏是人之常情,但依然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有自己的处理方法。家长只要告诉他:“如果遇到了困难,爸爸妈妈会给你做背后的支撑,你找我们来寻求帮助就好了。” 所有的美德背后,都是成长型思维,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如果父母自己不成长,那么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正是父母。价值感和归属感是阿德勒提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动机。
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一个人立足社会,终身成长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有规律和方法的。具体的方法,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这两个是前提。如果没有爱和价值感,孩子就会生活在评判之中。要学会表扬孩子。记住,一定要表扬他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表扬结果。相信的就是刻意练习,不断地练习来改变结果。父母意识到,并让孩子也意识到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成长型心态。 家长应该强调的是从过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整天去强调结果、排名,强调你孩子是不是足够聪明。
学习成长型思维,允许失误和挫折。核心就是把每个人从过去的天才型思维,变成成长型思维。一个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与小时候父母的严格是有关系的,管好你自己的事,让自己不断地进步,不要背包袱,轻松上阵。 “不管教的勇气”,听起来像是让我们做不管孩子的坏家长,但不管教的勇气的核心是:我们大人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最终一定是要靠他有自觉性,他意识到他的人生是要靠他自己来掌控、学习、打造的。大人需要有耐心,去发现孩子的亮点,对孩子表达感谢。 首先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别暗示自己做不到。总强调这件事,慢慢你就相信你真的做不到。不要强化负面的想法。 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教育为什么要有耐心,如果你了解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绝不仅仅是用在别的孩子身上,而是更多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相信自己做得到,只要自己愿意做到,立刻就能做到!
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 孩子叛逆的核心是无助。他因为缺少爱、缺少价值感,也不知道如何终身成长。这三根支柱没有建立起来,一定叛逆得很厉害,停止唠叨,停止大喊大叫,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想让孩子改变,自己就得先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亲子间的互动方式不改变,孩子就不可能改变。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要有耐心,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会好好说话、有温柔态度、能发现别人的亮点,能给予别人鼓励、温暖和爱的人。一定是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搞不定自己的情绪,任何事情都谈不好。 当人没有处理好情绪,只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即便是吵赢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在一个家里,家人之间除了伤心,让双方的伤痕变得更深,没有任何帮助。 倾听的最高境界是反映情感。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能通过理解对方的语言,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情感感受,让对方的情绪水平下降。
还有一个沟通的技巧,就是你要学会向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多提问,少给建议。这本书里分享了正确的方法,比如:“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所有这些备选方案中,你觉得最喜欢的是哪个?”“还有没有更大的可能?”当这样四组问题提出来后,这个孩子的思路就逐渐清晰了,他就能找到自己的责任感了。 一个人做事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他要有对现状的认知,还要有责任感。父母帮孩子认知现状,让他肩负自己的责任,他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成为积极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了不起的孩子,父母要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父母可以多表达一点儿爱,比如多组织一些一起去旅游这样轻松的活动,带孩子一块儿看他感兴趣的电影,陪他去参加一个他感兴趣的动漫展,实现他的一个小梦想,等等。 切记,千万不要把这些都附加上条件! 叛逆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软化,回归到柔软的状态,而不是天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跟谁都要斗,看到谁都要吵架。一定不要被孩子表面的强硬所影响,记住:孩子叛逆的背后是敏感、是脆弱、是无助。很多人一提叛逆期的孩子,用的词都是如何对付。其实我们不是对付,而是要帮助他,我们爱孩子,希望他变得更好。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学会三条: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第三条,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父母只能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使命。 孩子要过自己的人生,你是一名园丁,你要让孩子自己成长起来,长成她想要成为的样子。园丁当然可以影响花,你可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让孩子看到更美好的世界。当孩子的眼界开阔了,价值观正确了,就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了。 “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延续过去错误的方法,而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才能学会有耐心,才会起到作用。
如何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让自己拥有成熟而健全的人格,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健康:第一步叫作“觉知”。 觉知就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对孩子好一点儿”。第二步是不自责,学会接纳。第三步是改变。感谢“犯错”的父母,才能解救自己。他也想努力尽自己的责任。你不知道爸爸所受的教育,不知道他内心所遭受的伤害,不知道他的行为习惯和模式……你不知道的太多了,但你能确定的是,他确实在尽他的努力把你带大,让你有能量地活着,去看世界,去学习,去改变命运。 不是为故去的人找借口,而是要为活着的人找一条出路。 你相信爱在,爱就在,没有人能夺得走。理顺和父母的关系,让自己拥有爱的能量,孩子不要去批评和指责父母,而是要对父母表示感谢,对父母持肯定的态度。
心理学家建议我们给孩子进行有关死亡的教育,可以带着孩子去看一棵大树。当孩子观察大树的时候,大人可以慢慢告诉他,大树在生长,在开花,在结果,到了秋天,要落叶。落叶相当于一部分的死亡,但落叶飘下来,又会去滋养大树的根部,让大树长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理解死亡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
给孩子带来最大安全感的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有自己的追求,父母的人生在孩子看来是很棒的,孩子才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你可以自己先变得放松一点儿,家里有一个人那么操心就够了。你可以开心地去干自己的事,开心地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更好。 所有人改变世界最长的路径就是想通过别人来改变这个世界,而改变这个世界最短的路径就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关于运动,就是要多给他鼓励。小孩子有一个特点是有了正面反馈,他就会愿意运动。小孩子都挺怕挫败的,干一件事挫败了以后,就觉得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