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的,大道理大家也都知道。
《论语.雍也》有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话就给出了学习内驱力的说明:找到孩子学习的乐趣,就可以让他们主动学习。
另《论证.为政》有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则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不能一味死学,还要深入思考,边学边想,能够把控学习的目标,也能保持学习的动力。
“学完习再玩”的反思
寒竹哥经常反思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一些场景,自己从小就这样被家长教育的:“读完书,做完作业再去玩。”结果随着年级越上越高,反而自己越来越不太想学习,只想着怎么玩了。
现在再思考这个问题,总感觉有点不太顺畅。因为“学完习再玩”这句话,至少在意识层面是这个导向的:学习和玩是分开的两件事,这样把学习和玩对立了起来。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也暂时看不出什么问题。
仔细分析一下:学习就需要认真努力,而玩耍则是一种放松快乐的心态,这样其实是把认真与放松对立了起来。再进一步分析,认真学习就会获得成功,放松玩耍就会感到开心快乐,这是不是又把成功与快乐也对立起来了呢?就是说要获得成功,就要认真努力,就绝不能放松快乐,那如果不放松快乐,就只能紧张焦虑了。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考前综合症”,一考试就紧张,一紧张就全忘。可见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源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把学习和玩耍太对立了。
把“学”与“乐”相结合
其实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技能,丰富我们的知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在一些知识和技能融入玩耍中呢?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寓教于乐”,但好象还是以“教”为主,很少注意到孩子们的“乐”吧。
对于幼年期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玩各种游戏,现在好多家长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一些,各种早教班蜂拥而起,而对于升入小学的孩子,则是一大堆辅导班就跟上了。于是孩子们听到最多就是:“快做这个吧,快做那个吧,做完这些就可以玩了。”孩子们当然很抵触,于是家长们也很累,于是就有了“作业前母慈子孝,作业后鸡飞狗跳”,“作业前父爱如山,作业后父爱如山呼海啸”。
儿童心理学发现,孩子们在乎的兴趣点并不复杂,比如神秘、新奇、刺激、竞争、被肯定等等。家长们可以尝试把这些理念结合到他们的学习、作业当中,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我们的小家伙会每天在托管班和小朋友们比着把作业快做完,然后被老师肯定和表扬;这样他回家后就可以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画地图,玩数独,下象棋,而这些也是寒竹哥从来不干涉和限制他的游戏。
总之,家长们多用点心,给孩子足够的包容与理解,再加上一点点沟通的技巧,大家都能拥有轻松快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