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当今从媒体新闻上获得的对90后的印象,很多人脑里可能会弹出诸如“第一批90后已经秃顶”、“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掉”、“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此类新闻。这很容易让人对90后形成一种90后已经被生活的压力打败,难有成就的印象。
对于已经全部成年了的90后来说,小部分的人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不能简单地凭借一张学历找到一份工作;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已在接受社会的洗礼,在工作岗位上朝九晚五地工作着了,他们不能再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的压力也不会因他们初入职场而手下留情……
没有人能躲过生活的暴击,而现在,就轮到90后了。
—2—
年初的时候在大学做过关于“给新的一年列愿望清单,立flag”的路访,采访中,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比较慎重、含糊,甚至有点随意。一个朋友便是属于这种类型,他的回答只是简单地提到尽量期末成绩别太差,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要是达不到也没关系,佛性看待,一切随缘。
然而事实上,这个朋友早已是年级里小有名气的尖子生了,凭着优异的成绩拿了奖学金,生活上他十分自律,每天傍晚坚持跑步瘦身,有休闲时间就泡图书馆,学习新技能,忙忙碌碌,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不想再浪费哪怕每一秒的时间。可就是这样的他,提出的却是对自己来说简单得可以不算目标的目标。
在丧文化当道,毒鸡汤四溅的今天,自黑成性的人们,聊及新年愿望都会别别扭扭的脸红,更别说奋斗和理想了,但是行动上可就不那么矜持了,他们的才华可能配不上野心,但他们正实实在在的前进着,嘴里喊着佛系,身体却很诚实地在努力。
—3—
开始发现,身边的很多同学开始报名了各种各样的职场技能课程,一些专门面对大学生的付费技能教程公众号办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多。像办公软件操作、表达沟通能力、英语口语等等付费课程深受学生们青睐,越来越吃香。原因无他,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变优秀是他们的姿态,且显得迫不及待,所以他们甘愿通过知识消费来提高自身的方方面面。
几乎每一年老师都会说,“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年复一年,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知道这个现象的90后又怎么会没有感触呢?人们只看到这些大学生们羽翼未满,阅历尚浅,但看不见的是他们骨子里时时翻腾着的,不符合年龄的焦虑感。自称佛性90后的他们,正潜心修行着呢。
—4—
告别校园生活的90后开始奔向工作的浪潮。赚钱、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等等生活压力压得他们闯不过气来,他们拼命地加班、熬夜工作,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新闻
“去年,26岁的陈医生在浙江一所医院连续加班导致猝死”
“来自江西的马先生,在加班3个月,又经历了一个通宵工作之后,长睡不醒,等到朋友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心跳”
看到这些新闻令人感到唏嘘,但可以肯定的是还是有大批的90后仍然熬着夜爆着肝地赶着工作。
总有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是因为,许多人只见到了90后的丧,却没有注意到90后的拼。
—5—
每天刷朋友圈,好像每天都或多或少的有人,包括自己在内,发着消极、负能量的朋友圈,内容说轻点是调侃,说重点是抱怨。类似“我差不多是条咸鱼了”、“丧出天际”这样的朋友圈太多了,不否认发这些是真的遇着了,至少不算正能量的事,但好像也…没怎么碍事,发完朋友圈后没半会还是活蹦乱跳地该干嘛干嘛去了,又怎么能算真正的“丧”呢?
真正的丧,只觉得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去折腾,不想跟人交流,更不会分享自己的“丧”到朋友圈。
曾经有段时间处于低谷,那时候一整天窝在狭小的房间里,三餐紊乱,生物钟颠倒,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很机械的活着,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摊在床上从白天到傍晚地看着手机,每天蓬头垢面没有一点儿精神气,就那样敷衍地活着,活在自己没有闪光点的世界中,这是我自认为,理解中的“丧”。
那会儿吧,我甚至都没想到还有朋友圈的存在。就算有,越是心情不好越要管好自己的朋友圈的道理也还是懂的。90后的负能量朋友圈看似“丧”得有模有样,其实是“丧”包装下的自我调侃和自我激励。
—6—
再说说身边的90后。媒体报道的第一批90后已秃顶、胃已垮、已出家等等这些,我看着这些关键词去留意身边的那些90后有多少能对号入座的,发现大部分的人头发虽然不怎么茂盛,但要离谢顶也还有些距离;大部分的人没有愁胃不能吃的,而是愁胃吃不饱的;大部分的人没有想要出家,而是个个红尘作伴,过得潇潇洒洒,盛产狗粮的地方随处可见…
我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是上述新闻的第几批90后,反正我是真的开始觉得年轻真好了,反正我是怕老怕死了。就现在这样,挺好的。
同为90后的我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但我会坚定地在激流中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