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幸福的婚姻》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即将面临离婚的人去一个心理学专家那里咨询,说自己已经不爱自己的老婆了,这样到底是离婚好,还是暂时保持现状。心理学专家告诉他说:“那你就去爱他。”那人说:“您没有听明白我的话吧?我说我不爱她了!”
“我知道啊,那你就去试着爱她啊!记住,爱是一个动词。”
后来,那个人就按照心理学专家的话去做了,几个月后,他跟妻子竟然过得很幸福。
最初,当我听到专家讲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很不理解,既然我不爱了,为什么还要去爱?后来,才渐渐明白,爱就是付出,就像张德芬老师说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就去付出什么。
今天下午,应一位朋友邀请,去她的家里跟孩子聊聊上学的那些事儿。孩子刚刚读初一,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同学,孩子不能一下子就适应下来,出现了思想上的波动,家长没有办法,就请我去帮忙。说实话,在去之前,还在心里想:需不需要打草稿?到底从哪里入手?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想归想,至于草稿,真的没打,我相信自己现场发挥的实力。
今天下午三点,我准时见到了孩子,先聊了几句假期里的琐事,然后,讲到我的新一年级学生的趣事。孩子们和家长听了都哈哈大笑,这些趣事为后面的谈话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后来,说到了我上学时的囧事,就是被历史老师拽出去之后,我去校长那里告老师状的故事,导致后来我的历史一直都是自己的短板,使得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深受其害。说到家,这些事儿真的不怪老师,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偏偏是我看不惯老师的做法,非要跟老师作对?除了说明我是个有问题的同学之外,应该没有什么了吧?然后,我又跟学生谈到自己读过的“你去爱她”这个故事,建议学生也去喜欢那位老师,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后来,我问:“孩子,通过今天跟老师的谈话,你学到了什么?”
“要跟老师处理好关系,要去喜欢她。”俩孩子都这么说。
“哎呦,这个好难啊!本来就不喜欢她,还要逼着自己去喜欢,‘臣妾做不到啊’!”我故意逗孩子们道,他们都笑了。
“孩子们,你们看,要想让自己去喜欢这位老师,我们可以怎么做?现在大家就头脑风暴一下,看看我们能想出几个办法?”我再次鼓励大家积极想办法。
“我要好好写作业。”
“可以在课下找老师聊聊天。”
“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给老师一个拥抱。”
“给老师写个小纸条儿。”
“给老师一个小惊喜——一个橘子,一块儿巧克力等。
“给老师带一点儿家乡特产。”
大家七嘴八舌地想出来很多办法。
“你们看,遇到问题我们可以想出这么多办法来解决,是不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儿?”我顺机引导。
“嗯!”
“那你们自己选个办法来尝试一周,一周后好的继续保持,不行的再重新选择另外的办法。”
俩孩子都选了自己喜欢的办法,看着他们微笑的神情,我说:“孩子,如果刚才那件令你觉得很闹心的事情做个比方的话,你会认为它们有多大?”我一边用俩手比划一边问。
俩孩子都表示,刚刚觉得有小皮球那么大,现在像乒乓球那样小了。看到孩子们释怀的样子,一种成就感弥漫心头,助人助己的感觉真好!
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就去付出什么。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那就为他(她)付出关心和爱吧,相信不久后的你一定会有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