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记忆,故乡何存?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找几位老人聊聊,想记录一些村庄的历史掌故。很可惜的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几十年风云诡谲,世态变幻莫测,人们的历史记忆一再被刷新,超过60年的故事就已经很模糊了,再早就几乎没人能说上几句了。而对于60年以来的事情,不知道是人们还心存顾忌,或者日子太乱理不出个头绪,大多都语焉不详。我几乎有点失望了,我本来试图为故乡留一些文字记忆,但我的故乡似乎注定要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村庄。
走遍整个村庄,几乎找不到称得上文物的遗存。30年前的房屋都寥寥无几了,有60年以上历史的砖头也不大容易找到了。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村庄,比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年龄大一点的树也仅剩一棵,据说也不满100年。不知道它是否能修到被崇拜受供奉的“树神”级,方圆几十里比它高寿的大树只有几棵,都在接受人们的膜拜。人们似乎不需要树了,春天各家的院子里不再桃花盛开,夏天村道边没有绿树成荫,只有荒草蔓延,炎热的夏天不需要树阴了,树下乘凉已成往事,电扇和空调更能体现小康生活的幸福。
村里的“寿星”应该算是一口老井,可挖井人的故事早已泯没于井底,大概是太普通了,连传说都没打捞上来一个。何况已经吃了多年的自来水,老井在人们眼里毫无价值了。曾经在井旁树阴下七嘴八舌闲扯的人们现在对电视的兴趣就跟小孩子看动画片一样。老井被荒凉的杂草掩蔽,反而成了一个“安全隐患”,不时有鸡狗不慎跌落其中,已经有人提出要填平了它。人们似乎巴不得早点忘掉它,井旁是一堆垃圾,掩埋了弃置不用的碾盘。
一心急于发财致富奔小康的人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对过去毫无兴趣,连回头看一眼的工夫都不愿耽误。粘土砖窑场曾经意外地在庄稼地里挖出一口古井,但挖掘机毫不犹豫地就把古井毁了片瓦不存。我事后拿着一块残破的瓦片请文物局的人辨认,方知那是汉代陶制水井瓦,太普通了,没有考古价值。村里也没人想过自己住在一个可能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村庄,虽然很多人都自称很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偶尔还有几个人张口秦汉闭口唐宋,从尧舜禹一直到宣统帝,说起来兴奋异常,而且经过“革命洗礼”还学会“心怀天下”,对世界大事也能高谈阔论,却对自己脚下这片乡土的历史满不在乎一无所知。
还有几座没人知道年代的祖坟,究竟是几代祖宗也都说不清楚,连墓主男女身份大家也都糊涂着,名字也无从得知,不用说祖先的功德勋业更是闻所未闻。据说前些年有外乡人来联系续家谱,结果不了了之,很多人都不懂得那有什么用,给孩子起名也都不再考虑“字牌”以显示“辈分”。能记着每年给祖宗的坟头添一抔土烧一匝纸钱,却未必想过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四十多年前祖坟作为地主阶级的象征全都被掘墓鞭尸,好歹也留住了坟头,好让人们今天还有机会祭奠祖宗。但这也要成为历史,因为政府大规模的平坟运动正在各地展开,这些坟茔恐怕也是在劫难逃。人们也许会把父母爷奶的坟墓迁移到政府指定公墓,但祖宗的事谁管?过去谁在祖宗坟头上插一下铁锹都可能招致责骂甚至引发殴斗。
祖坟的消失曾经意味着一个家族的败落。村边早些年有个池塘,现在已经被填平。我年少时,人们在池塘里洗澡,不时就摸出骨头或砖块,那里原是一片坟墓。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多久了,一个大家族被迫迁徙,临走每个人都从坟头抓把黄土,从此背井离乡。在他们身后,狂欢似的人们把墓地挖成了池塘,仅仅留下了有那个大家族姓的村名。那个大家族如今是否还有人记得祖先的故乡?这个故事也没几个人知道了,我也是儿时听说的,感谢记忆,我还没有忘掉,但村里好多比我年长的人对此竟然一无所知。近些年不断有人追寻姓氏发源地,但对祖辈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并不怎么留意。看重发源而忽略发展,怀古却不知道古从何来,未免有点虚情假意太做作。
也不能说这个村子没有历史,短一些罢了。那些够不上文物的某些遗存其实也能让人回想起一些事情,比如村子正中有一间低矮的小房子,是1970年代建造的,曾经住着一对备受歧视和欺凌的母女。看到那小房子,我就能想起那母女可怜的样子,还有她们凄惨的故事,细节里无处不是那个时代的印记。那不起眼的小房子早已废弃,不久就要被拆掉。揭伤疤的事情,更没谁喜欢,就像这个村子失去历史,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大大的伤疤,人们却并不觉得难看,因为根本就没人看到。如果我斗胆在乡亲们面前这么说,肯定会遭到严厉的反驳,草房没了,瓦房也都消失了,全都是崭新的小洋楼,村子不是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吗?难道你想现在住破房子?他们最喜欢念诵“破旧立新”的领袖语录。
40多年前有人就是高呼着“破旧立新”的语录口号爬上早已改做学校的地主大堂屋,干净利落地拆掉屋脊兽,这情景被作为一个小品曾经被人念叨过几次。后来那房子也被拆了,一座曾经的大宅院至今连遗迹都没留下一点点。也许是出于为当事者讳的缘故,与这座大宅院有关的故事也从来没有人提起。经历过当年世事变迁的人不说,后来的人也就不知道,村子的历史越来越短,人们都得了健忘症似的。年轻人走出家乡没有记忆可以带上,也许他们根本就忘了关于家乡的记忆,也许他们觉得这种记忆是一种累赘。很多年轻人常年在外,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就算没有忘记还有个家,至于家乡,或者该叫做故乡,似乎与他们无关。更不用说,土腔土语的童谣、风俗传说等等统统消失了。生长于红旗下的人们传统意识早被一场又一场的革命运动冲淡,传统风俗残留日渐剥落,脑子里剩下一星半点也想不起来给下一代交代几句。传统的各种文化活动差不多要绝迹,比如传统地方戏只在电视上有,而且也只是几个唱段,折子戏都不多了,全本演出更少。评书在乡村曾经吸引满村的人聚集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但现在也早已绝迹,诸如笛子、弦子、快板也已销声匿迹。现在的孩子们都在看动画片——没有传统,也没有多少文化,只有“教育意义”——他们连传统的家庭生活都失去了,父母都在远方打工,大多数家庭都缺了一代人,村庄即使过年也叫人觉得有些空落落的。想在村子里感受传统,是桩很伤神的事情,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几近断裂。
也有叫人怀念历史的信物。比如某人咒骂一般埋怨爷奶爹娘没放稳一件陶瓷瓦罐,还把碎片也扔了个无影无踪,没准那是个前朝古物值它三五万;曾经家家都有的“小皮钱”很多年只是少年的“玩意儿”——很多人直到二十来岁都不明白那“玩意儿”跟自己家里很稀缺的人民币一样贵重,如今都跑到哪儿了?叫谁发了财?值钱了就是历史,不值钱就是狗屎。所以“破四旧”时,有人搜到别人家里,看见书纸发黄就抢了往火堆里砸,狠不得把地球烧光,从此跟历史一刀两断,然后迈开大步去过“幸福生活”。那时候,哪个人都不愿意背“历史包袱”,说你“有历史”,就等于判你无期徒刑,你比狗屎还臭不可闻。如今也都不高兴提起那段岁月里灰头土脸的样子,历史在村庄不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这里还没有出过一个大人物,好像也没有发生过哪怕在十里八乡范围内有点影响的“历史事件”值得一书,这个村庄跟任何史书都毫无关系。对于村庄的过去,人们都懒得提起,年轻人更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未来的日子,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可以称之为“根”的地方,记忆里的村庄更没有过去。没有几个人留恋传统眷恋家乡,人们都愿意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家了,像城里人一样把自己的未来抵押给房地产商和银行,住进了小城镇水泥灌木丛里。政府一再鼓励人们去过城镇生活,对乡村传统毫不在意,对被撕裂的传统家庭视而不见,简直就在怂恿人们丢弃故乡。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势不可挡,一个个村子被拆迁,越来越多的人们远离乡土,并不会抓把黄土揣在怀里。如果未来有人忽发奇想,要回故乡凭吊,他是否能找到故乡?
树被砍了,根也断了;坟推平了,纽带裂了;房子拆了,家就没了;人也走了,记忆丢了;……故乡何止沦陷!恐怕在后来人的历史叙述中,故乡已经被清除。
我的故乡能否免此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