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是一位对古董情有独钟的雅士,对那些珍稀的玩物更是爱不释手。当年他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时,一位表亲被任命为曲阜的县官。一次,当地的农民在耕作时意外发现了一件古老的器物,这件器物名叫“盎”。它大约能装下三斗的容量,有着短小的颈部和鸟形的足部,圆口方耳,外表朴素而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点丑陋。但经过清洗和打磨后,隐约可见盎的腰部环绕着九个古篆字。即便是县官,也对这些文字一无所知。
在兖州,有一位名叫鲁的书生,他精通八种不同的字体。县官便请他来辨认这些神秘的文字。鲁书生仔细端详后,肯定地说:“这些是大篆字体,虽然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但我曾深入研究过。这九个字的意思是:‘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所铸。’”县官听后大为惊奇,拿出篆书对照,发现笔迹确实颇为相似。
于是,县官便将这件盎作为礼物,用车送至河东裴休的府上。裴休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宝物,能够唤起他对古代的深深怀念,因此倍加珍视,视若珍宝。在处理皇帝诏书之余,他常常邀请亲朋好友一同欣赏这件古器。
这件盎很快在京城中声名鹊起,被誉为至宝。后来,裴休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科举考试,有学生请求一睹他珍藏的盎。某日,裴休设宴邀请学生,将盎置于院中,众人围成一圈,保持适当距离,共同欣赏。然而,中书舍人刘蜕却认为这并非春秋时期的器物,而是近代的伪造品。
裴休不悦地问:“你有何根据如此断言?”刘蜕回答说:“我曾深入研究过左丘明的著作,记载了齐桓公小白九次召集诸侯,建立威信,确立霸主地位。葵丘会盟是第八次。根据《礼经》,诸侯在五月安葬了桓公小白,结盟的诸侯到达后便开始葬礼,随后进行拜祭,拜祭后是早晚的哭丧,哭丧后确定谥号。但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生前的事,那时他尚在人世,不可能用谥号来称呼,因此这是一件近代的伪造品。”
裴休听后恍然大悟,随即命人将盎打碎,并举杯畅饮,以示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