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懂得美?
人类对于美,有哪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呢?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漂亮的外表会让我们注视在他们身上的时间更长。
2.好看的人往往让我们觉得更可信。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贝斯科契夫(Igor Bascandziev)给4到5周岁的孩子进行实验,发现当孩子需要求助时,他们更愿意选择长相好看的对象,尤其是长相好看的年轻女性。
3.美丽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当我们跟好看的人站在一起,好像自己也成为受瞩目的对象,所以我们往往更倾向和好看的人当朋友。
4.光环效应(Halo effect)。由于人有以偏概全的心理,好看的人会让我们感觉他比难看的人更善良、更聪明。
5.漂亮的人会让我们感觉他更健康,也更适合成为我们的伴侣。
6.「高于平均值」的认知偏误。心理学研究显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我的认知偏误。有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让受试者看一系列他人的照片,做出好看程度的排名。然后把自己的照片也加入排名的行列。
结果显示,多数人的排名显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是「即使我不算好看,至少也高于平均值」。
这些心理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孩子很早就有对于美的意识,尽管他们还不明白这个抽象概念是什么(大人难道就搞得明白吗?)。
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会要你关注他喜欢的玩具,或是要你看看他身上好看的衣服,而人们的称赞让他们开心。
这时与他们有关的事物,和自身的连结还没有明显的区隔。
有时我们看见孩子和狗之间在对话,孩子对狗并没有产生这样的连结,他对狗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很清晰,他们是朋友,狗也不是我的狗。
譬如当孩子和狗互相夸耀对方长得好看,孩子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好看,表示他在寻求一个对外关系的认可。
在孩子与狗的互动中,3-5岁的小孩对于自我认识,除了通过自己看自己,还包括通过他人的看法,「镜射」出对自我的认识。
他更清晰的知道,我的好看是「长得」好看,跟衣服或其他东西的好看无关。并且他会跟其他对象进行比较,分出美的层次。
§谈美,就是谈自我;学习审美,就是学习认识自我
美感与自我,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皮亚斯(Philippa Pearce)有部作品叫《幻想的小狗》,讲述有个男孩较小班,家人本来约好要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他一条狗,结果食言而肥。小班很生气,家人们都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生气,甚至不愿意接受其他礼物。
确实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狗,就像爱猫的人不一定自己要养猫,他可以撸别人家的、路边的。
但对一个孩子而言,「自己的狗」,是对自我的肯定,是自我的延伸。一次我们对外在的生命,有了一个与自我相关的连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当成人在教育中,帮助孩子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明白自我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他就能够好的把对于自己美不美的评估,放在自己身上。
这时,如果我们这时过多的去强调外在的美,譬如对于一个已经懂得自我和事物不同的孩子,我们老称赞他的衣服漂亮、鞋子漂亮,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把评估美丑的标准架构在外在事物。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把自我价值感建构在昂贵的手机、华丽的朋友圈自拍,种种能够获得外界肯定的事物上。
种种美丽谎言的背后,却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失落。
但如果我们称赞他有美感、有品味,称赞他对于颜色的喜好,我们更加强调内在美,那么孩子就会更懂得去欣赏内在美。
美感的出现与发展,也是自我认同的出现与发展。
心理学发展之初,另一个我,也就是第二人格的出现,往往被视为一种病态的,应该消灭的存在。
可是心理学家荣格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第二人格是整体人格发展的一部分。
好比当小女孩因为得到狗的称赞,她很开心。但她接着也说狗比自己好看,亦即她对丑,或者说不好看也有一番认识。她一方面肯定自己好看,或者希望自己好看,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不好看。
从荣格的角度说,感觉自己好看是我们的第一人格,带着自恋。
但第二人格往往跟第一人格不同,是第一人格的对立面,或者互补面。正是这个对立与互补,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使我们对事实的整体有更充分的了解。
好比当我们同时了解了美与丑、善与恶、希望与绝望……我们才真正的美感、是非与生命的全貌。
进而我们可以来看,一般而言,大于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的区分事实与童话的区别。
这不影响我们浸淫在童话的世界中,只是我们随着心智的成熟,更容易快速的转换面对现实,以及面对童话所释放的心理状态。
3-5岁的孩子,能想象不存在的朋友,能把玩偶视为有生命的活物。这个想象某种程度也是心理自我治愈的能力。
好比在琼.罗宾森(Joan Robinson)的作品《回忆中的玛妮》,安娜孤独、没有朋友,直到玛妮出现,陪伴她并支持她,使得她逐渐得到情感上的自我疗愈。
又像史地文森的小说《化身博士》、杰奇尔博士服用神奇药物,会变成邪恶的海德。或分化为赫曼.赫塞《车轮下》书中,乖巧听话的汉斯,经过热爱自由的海尔纳,反思自己其实只是成人的玩物。
§结语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智慧,充满对美与想象力的潜能。美与想象力并不会因为成年而消失。
就像《小飞侠》中的彼得潘,只要我们重新找回纯真,我们就能再次让心灵飞翔。
最后,想给各位家长三个建议点:
1、就当我们在称赞孩子你的衣服漂亮,你的玩具可爱时,我们或许可以多说一点,去称赞,是你的想法、你的品味特别好,而不只是这个东西特别好。然后进一步探讨审美的概念。
2、我们必须意识到,当我们在谈美的时候,它和自我概念之间的重要。
3、关于美的思考和学习,它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或很具体的美术教育,它其实是在我们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