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语文于我只是一门呆板的学科。只需要去背、去记,至于作文,不过是机械化地复制词句,大段大段地堆砌材料。而上课,更是一场又一场枯燥的浇灌,直让我枝叶蔫蔫。
后来我总为自己的愚蠢后悔。后悔与语文相识太晚,却也庆幸于终究没有错过。
班里换了新的语文老师。
她第一次进班时我刚好抬头,便对上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后来我才明白,知识不只藏在肚子里,也盛在眼睛里,流露于目光中。
不同于上一位老师,她开课前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课堂要求或者考察我们的语文能力,而是念了一篇文章。我永远地记得文章的题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有些深奥,但却不影响优美的文字和深切的情感对我的吸引力。她念完后说,不要认为课本中的文字是无意义的,更是不要以考试来划分学习的界限。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亦海涵生活。人人都应该学会从文字中看世界,观古今,寻自己。我们都要相信,语文会教给我们一生也学不完的东西。
不明白,我们都迷惑地瞪眼睛。她微笑着说,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来她常常在课前或自习时给我们念文章,都是她喜欢的,是她精心挑选出来想要分享给我们的。若是放在以前,我肯定认为还不如多做一道数学题。但是那时我却一字不落地听完,还认真地思考。
她常常说:“语文是极具魅力的,即使是在考卷中。”大家都笑,我没有。我想那个时候我已经初窥它的魅力,并且我还要更深地走近它的美丽。我开始看越来越多的书,我开始在文章中以我略显稚嫩的视角观察生活,我开始钻研每个文字背后的含义,我开始爱上语文。
初二时有一场校内的原创稿件的演讲比赛。我很想参加,却犹豫胆怯。老师在课堂上点起几名同学读课文,点到我时我万分紧张。是我很喜欢的课文,我很想读好,却不幸在那一天感冒,鼻子不通,读的时候还停下来咳嗽。可是老师听完却微笑着,让我下课去找她,就由我代表班级参赛。
我不理解,却无比激动。老师告诉我,说我的文章很灵动,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声音也不错,很好听。我颤抖着点头,但是随后却在她期待的目光中困难地低下头——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却并不考究地了解这段历史,可能无法写出自己满意的稿件。老师想了想,笑着说:“这样吧,你每节下课来我办公室,我给你讲故事。”
讲故事?于是每节下课,我都会搬着凳子坐在她办公桌前。每次她都会从成堆的作业中抬起头,清清嗓子,问我讲到了哪里。她从鸦片战争一路讲到新世纪,讲到激动处,还会站起来,挥着手,目视前方,像是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斗士。
我坐在那里,沉浸在她的故事里。那些场面我未曾见过,却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些历史书上的静态图片也被一帧一帧穿起来,变成了一个个慷慨激昂的故事。我想,这就是语文的动人之处,这就是老师的魅力所在。
演讲稿我很快便写好了。没有千篇一律的空洞说辞,有的只是一个孩子的赤诚之心。老师看着,微笑便浮现在嘴角。
演讲那天,人很多,我很紧张,手都在发抖。老师陪着我直到我上台。她扶正我的蝴蝶结,只说一句“别怕,我就在下面”。我的心忽然就平静了。我想起她每次讲历史时的神情,那是一个真正心存历史的人的样子。
演讲很成功。颁奖时,我看见老师果然坐在台下,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
后来我一直爱着语文,我爱每一本好书,爱每一次写作。直到老师不教我们年级了,我还爱着。我才知道,语文已经融在我的生命中了。
我又报名参加了校内的演讲。这一次,题目是《我的老师》。我没有告诉她,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去听。
还是一样的礼堂,一样的灯光,只是——“老师,这一次,我来讲,您来听。”话一出口,就有泪水砸花稿纸。不过没关系,每一个字我都烂熟于心。
这一次,她没有说“我就在下面”,但我说,“我不怕”。
老师教会我爱,爱尘土下的远古时光,爱自然中的山水雅趣,爱文字里的悲欢离合。
当我终于爱上语文,我庆幸我的成长里没有错过那位老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