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个面试,面试连续进行了三轮,面对三个不同的人。每个人职位不同、级别不同,沟通方式和个性也极为不同,在连续三个人的审视下,我像被拷打一番、贴满各种认知标签后,悻悻而出。出来那刻,我才恢复自在的状态,回忆刚才的自己就像被要求演的一场戏一般,根据不同人有不同反馈。
最近几个月,我经历了差不多十多场面试,在一场场被审视的过程中,我也见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在国企大腹便便的高管,有组织单位里带白发的老人,有在企业干练的女上司,有创业公司深沉的老板…我就像个社会调查员,在这一场场面试中,我感受了不同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看了这么多,越发觉得人真的是一个环境动物,我们天生身怀变色龙的技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一定会展现某种特定面貌。
国企的高管会说我们看上了你的学历资本,我们公司在全国行业里很不错,再问问你家里。组织单位里都是某某书记,开口就是组织成立了很多年,很具有权威性,讲半小时也不问我一个问题,最后直接说:小丁呀,你回去认真考虑下吧。企业的女上司来去如风,行事干练,总让我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看了几秒简历就连续丢几个半封闭性问题,经常较难对付,回答时铺垫过多会立马被打断,你漏出一点疑问表情,对方会说出更多意味深长的话,全场基本是智力碾压。创业公司直接见老板,老板太忙,在会议时,老板一人同时面我和另一个人,老板先问另一个男生,不到十分钟打发完他,接着面我,我全场尴尬,看着这个三十多岁、微胖、面脸横肉的男性,我始终保持微笑,直到他说我们这里是六天上班制。
现在回想起来,就如看了一副社会的横切面,有的人说话直接干脆,有的人说了很多介绍性话语,一些人话只说一半。而在面试这个场景下,并不是对等的,我毕竟才是他们审视的对象,于是有的人对我客气,有的人语重心长地跟我讲解,有的人现场给我贴认知标签,对我能力打分,有的人甚至出言不逊地评判我。而对于这些,我也练出了标准的面孔,标准的微笑,标准的点头,标准的倾听式坐姿,毕竟要以不变应万变。有时也会根据现场气氛有些不同的变化,对方严肃我就略紧张,对方看着没什么态度我就会说更多,尽管有些是车轱辘话。
一番经验下来,发现对面试时抱着开放心态是最好的,最能让自己随机应变的,当然一些准备还是必要的。最好对职位少些期待,越对岗位有渴望反而表现不好、易紧张,越会被人抓住你的短板。
有时我在突发奇想,工作环境塑造了那些人的模样,而在私下生活环境呢,干练的女上司是否是温柔的小情人,深沉的男老板是否也有被人难堪的时候,看似德高望重的某书记是否根本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后来我想,这些也许有发生,但职业塑造的人格形象如此稳定而令人印象突出,而他们最初也都是刚毕业懵懂的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在职场的磨砺下完成,仿佛就像被送进各个工厂的原材料,最终出来的是标准化典型。
面试这个事经历多了也可以有趣,就像照了不同的镜子,每张镜子都是一个社会圈子的缩影,各有不同,但相同的都是希望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仿佛照耀着整个时代的面貌,而我依然在一个小白进阶的道路上,等着被放进某个塑形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