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问】综合比较一下后两首哪些词句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相似点?相似点在哪里?那么,这里的“气象”指什么?
范仲淹《渔家傲》夏竦《喜迁莺》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相似的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萧瑟秋风中,斜阳余晖,穿越历史沧桑,照在汉家陵阙之上。八个字,苍茫雄浑的景色描写,写尽历史沧桑,兴亡变迁。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长烟直上云霄,圆圆落日,静默地悬在山头,重叠山峰间,一座孤城,城门紧闭。“千嶂”“孤城”,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壮阔的景色描写中,有份凄凉。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缥缈闪烁的银河,好像在浩瀚夜空中静静流淌,重重楼阁,宫殿,都被秋天的凉意笼罩。“夜凉河汉截天流”,使人想起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断句中“微云淡河汉”,写景壮阔。只是这壮阔背后的景象,是“卷帘人”所见,这壮阔,更激起“卷帘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冷,“锁”“清”,透露出这份孤独凄冷。
这些词句,写景壮阔宏大,苍茫雄浑,有着相似点。
这里的“气象”,是指词中描绘的那个壮阔宏大的世界,这世界,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眼前的空间事物,又有穿越时间隧道,跨越历史沧桑的时间感。
【三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问】比较一下这里列举的诗词句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里的“气象”指什么?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这首诗第三章前两个句子,这时,天色将明,风雨交加,使将明的天色晦暗如深夜,公鸡不停啼鸣。也可以想到思妇在没有见到丈夫之前的风雨之夜,听风雨声声,鸡啼阵阵,声声落在心上的相思之苦,与相见后的喜悦对比。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这一景物描写定是有深意的,想屈原一生被误解,处境险恶,依然保持自己高洁品格。崇山峻岭遮挡了太阳,山下阴沉晦暗,冷雨绵绵。天地间雨雪弥漫,乌云密布。这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屈原生活中确确实实的风雨。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萧瑟秋色,落日残照,笼罩着座座山峰,棵棵树木。这是日暮时分的迷蒙。没有“相识”之人的王绩,在这秋色迷蒙中,只能更舔惆怅吧?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同样是日暮时分,斜阳残照里,杜鹃声声悲啼,会使幽闭在清冷驿馆中诗人惊心吧?
这些句子,写景晦暗,迷蒙,景物与人物心灵相通。
这里的“气象”,是指诗词中描写景象景物吧?
【三一】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问】根据王国维对陶渊明和王绩诗的评语来看,这里的“气象”指什么?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的作品“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陶渊明作品这种气象,王国维认为苏轼略得一二。
陶渊明与苏轼相同的是那份洒脱吧?陶渊明能够跳出世俗羁绊,率性自然,就像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的那样。苏轼虽然不能完全跳出世俗,做一个真正的隐者,但他自有一份达观,洒脱,像他在《定风波》中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了解薛收作品特点,觉得姜夔的词有种清冷高洁的格调。
作品风格背后,是作者。觉得这里所说的“气象”,是作品背后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性情,胸怀。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问】结合王国维所举例子看,“忧生”“忧世”指什么?
王国维认为“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现“诗人之忧生”。看这两组句子。“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向四方看,却不知道应该驰向什么地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一夜萧瑟的秋风,把树上还没有枯黄的叶子吹落。独自登上高楼,极目四望,望尽消失在天涯尽头的道路。王海涛《《人间词话》“气象”说探析》中说““忧生”是指诗人的个体生命感悟,是对人生问题的反思与追问,它是一己的,甚至是孤独的。而“忧世”则是诗人对现实社会、世态人情的关注与思考,它超越了个体的自怜自艾而将目光转向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生活。”觉得《节南山》前面的句子就是“忧世”,诗人对“大师”“史尹”不理政事造成的社会昏暗的愤慨,对人民生活不幸的同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找不能够驰往的方向,是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感慨,是个人生命价值落空的悲伤,是“忧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找不到自己追寻的那个人,也让人有种人生所求不得的感慨,是“忧生”。“忧生”,是自己生命的感悟感慨吧?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世人都在为追名逐利竞相奔忙,没有人为拯救这个乱世奔走,诗人忧虑的是社会,这就是“忧世”吧?“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的诗,往往寄寓非常深的人生感慨,可以有不同理解。有点不明白王国维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词表现了“忧世”,是不是“香车系在谁家树”,自己所念的那个人可能是国家、国君,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南唐处境确实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前途未卜,如果从这角度来看,那这句词确实是“忧世”。
二、诗词赏读
【第一组】王维诗三首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王维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是谁看到的?这个人和景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是诗人看到的,景物身上有着诗人的影子,甚至诗人的化身,物我交融。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在山中红红火火地怒放,泼泼洒洒,是生命的热烈绽放,山中空寂无人,无人欣赏,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是生命使然,无论是否有人欣赏,花儿都会开放,那是生命的坚守,无需别人评价。感觉这里,辛夷花,是诗人的化身。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闲”,不仅仅是时间的空闲,更是没有俗务缠身,没有世事喧嚣的悠然闲静,能够沉浸自然的闲情逸致,正是如此,才能以敏锐的感觉,感受到桂花飘落,那是怎样的一缕缕清香在空中滑过,是怎样的一朵朵自在飞花悠然飘落,在声音,该是像远处缥缈的轻轻叹息吧?“空”,山中并不是空无一物,有桂树花开,有飞鸟栖息,山涧中还应当有脉脉流水,可在诗人看来,春山“空”,这“空”,这是诗人放空心灵达到的境界吧?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幅清丽自然的画卷,“空山”,是画卷的背景吧?诗人又一次用“空”写山。画中所选之物,“明月”“松”“清泉”“竹”“莲”,无一不是明亮高洁的,这是高洁志士理想中的世界吧?
【第二组】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问】王国维点赞李白的《忆秦娥》“以气象胜”,这首《关山月》营造的审美世界在时空上和《忆秦娥》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从这个角度加以赏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悬挂在天山之上,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也照在玉门关,照在玉门关戍边的将士身上。凛冽长风,穿越万里,吹到玉门关。写景跨越万里,辽阔雄浑。连绵起伏几千里的天山,高峻峭拔。跨越万里的长风,雄浑有力。“度”,写得刚健有力。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自古以来,边境都是战事不断,由汉到唐,也不例外,可见战事的旷日持久,更可想象战争的激烈残酷。这两句,也写尽历史沧桑,人民苦难。和“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组】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这两首景象阔大,可是“孤城”背后的生命之气还是有差异。从这个角度赏析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写到环境的苍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愁云笼罩的雪山,是黯淡的,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写出战地的边远荒寒。漫漫黄沙,烈烈长风,身经百战,铠甲磨破,坚守边疆,杀敌报国的壮志丝毫不减,“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盛唐建功立业的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坚守孤城的将士,感情是复杂的,有燕然勒功的渴望,因为边境不能安宁,有战事不断滞留战场的无奈,戍守边塞,不得回家,有对家人的无限思念牵挂。这大概与宋朝重文抑武有关。大唐盛世,有为之士渴望的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宋朝的武将却颇多磨难,像范仲淹,一生精忠报国,也难免被猜忌,遭贬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