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这本书,我得到另外一个启发: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会实现事半功倍,而如果禁不住某些诱惑,去呆在一个负面的环境中,必然举步维艰。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在集中营的犯人当中,只有极少数保持了完全的内在自由,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难带来的价值。
托马斯研究过人在类似集中营环境(比如隔离病区那些不知何时能回家的结核病人)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他们也经历着类似的生活状态——没有未来,没有目标。
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毁灭。由于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念,他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通常,这会很快发生,通常的表现是精神崩溃,凡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对此都非常熟悉。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我们曾经说过,犯人容易忆旧,为的是忘记眼前的痛苦。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有时,这种恐惧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集中营生活撕开了人的灵魂,暴露出人性的深处。在人性的深处,如果你发现人类在本性上就善恶交织,你还会觉得奇怪吗?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划分善恶的分水岭,它一直延伸到人性深处,通过集中营所展现出的人性深渊的最底部,此刻,你也能清楚地看出来。第三阶段,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这种危险(在心理的意义上)就是心理的减压病。正如潜水员突然离开潜水舱会损害他的身体健康一样,犯人突然从高度紧张的集中营得到解放,也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
作者整本书写了极少部分人在集中营克服困难,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承受不了残酷的环境,变成失去希望,行为巨大变化,只保留最底层的生存需求,甚至暴露出人性最不堪的一面。
我想到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
斯宾塞有一个发问“”如果过去的丰富经历没有流传下来,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莎士比亚会写出什么样的戏剧?当然中国也有曹雪芹,他的巨著《红楼梦》也是个人经历和认知的积累。
一个人不可能不经由外界的刺激,而通过纯粹内心自省的方式去行动。你所有的反应都是基于外在环境的冲击。你的成长、收获、领悟,你所获取的一切,都是环境的赐予。同样的环境,必定造就同样的人。人与人的差别,只有环境的差别,环境决定你的经历,你的行动,你的想法,进而决定你的价值观。先天缺陷,智商是环境的一部分,你能够主宰的只有你的思维意识,而环境决定你思维意识的存在。
作者认为“人不是完全受到限制和决定的。人是自己做出了是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换句话说,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看起来矛盾,一方面说人不屈从于环境,而且可以在苦难中升华,另一方面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受环境全面的影响。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反而是对立统一。
因为集中营是被迫的,无法选择的环境。在极少部分人升华的同时,却伴随了极大部分人的绝望和死去。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大部分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比如交什么样的朋友,找什么样的伴侣,做什么样的事业等等。父母不能选择,但是可以选择成年之后和他们保持怎样的距离。哪怕困在某个环境大部分人我都无法去交流和沟通,还有书籍,在看书的过程中是和很多优秀的人进行灵魂的沟通。所以说其实环境大部分也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帮助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多的认识阳光有生命力的朋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目标,积极面对,借鉴经验。在进度条上打怪升级,最终都会通关的。
这些是我读整本书得到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