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眼中的泪。或许你没有发现,透过那斑驳的泪光,你的心中看到的却是五彩的虹在荡漾。
而遥远的前方,那透亮的是希望。
1
2018年11月13日,辞职后在家的第四个月。
今天,照例去医院预约做检查。
对于一些长久生病,已经无数次被医生告知“你的病会相伴你一生,定期的检查只能保证不会恶化”的人来说,每一次提起勇气去医院做检查,都需要攒足无数的勇气,反复给自己心理安慰“说不定比上一次更好了一点呢。”
“有希望,比什么都强。”
然后,在医生肯定的说“嗯,没什么恶化”中,希望仿佛又是被掐灭了一点。
“没有继续恶化下去,也是一种希望。”
照例预约了检查后,回到家,对着满屋子的寂寥一顿痛哭。
每次父亲对着痛哭的我,很是无奈。过度消耗了年轻时强壮的身体,现在的他,自己也是一身的病,却还要强装着坚强,来开导他这个不幸的女儿。
每每到此,我的心中仿佛就有千万条虫在啃噬。一遍一遍,永无止息,好像要一直到我生命的停止。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因为不治之症,因为天外横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世,至少你还活着。”
“活着,就还有渴盼的希望。”
“你还年轻,年轻就是还有翻盘的机会,你要相信。”
听惯了太多安慰的话,心里便也攒起了好像真的是那么一回事的认定。但现实,却又往往并不是如此。
现实的残酷,往往是以你料想不到的局面出现。
在每一次将希望积攒到以为足够抵挡失望带来的痛哭时,接踵而来的那种失落感,会将你压得像是永远都站不起来。
是的,站不起来,无法正常的直立行走;
还有那日夜疼痛的手,不断在拷问着灵魂的韧度。
这就是我的现状,这就是米黎籽的现状。
2
昨天一个人看《我和妈妈》。一部不被很多人知晓的电影。
一路看,一路哭。泪水怎么都止不住。
为什么?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结局,不需熬多久的时日,好像我就要变成了那个她,只能静坐在病床上,等着孩子将一口粥递到我的嘴边,然后跟我说“妈妈,请你吃一口吧”。
人生,好像真的要活成一个杯具了。
我真的好怕。好怕那样的结局,就在不远的将来等着我。
病魔或者是死神,仿佛已经在匍匐在我的家门口,只等着我一呻吟,它就过来跟我说“走吧”。
每当想到此,就像是被秋天的雨淋了一身,从头到脚,再到内心,都是透彻的冷。
无望在心里打颤,它跟我说,”你别急,马上就轮到你了”。
“这就是你悲剧的一生,随处都是天罗地网,你无处可逃,也不必再逃。”
有时候觉得,希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却也是最毒的一杯药,因为它,延长了折磨的时间,却让人甘之如饴。
3
曾经想到一走了之,不管去何方,总之离开现实。
没有人看到我的结局,至少对亲人来说,那是一种安慰,一种还可以有期盼的向往,至少这样,在他们眼中,远方还存在着一个希望,一个念想。
无数次地这样想过,但是一直都不敢付诸于行动。
曾经,在看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一书时,她说过自己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杀。
“自杀”,触目惊心。
人活着或许已经没有了目标,或许攒足了足够的失望,或许已经厌倦了活着的本身,或许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
心理学家富兰克说,他的病人当中,有一半的病人,并不是临床学上认为的某种疾病,而是因为人活着没有目标。
活着的人,应该要有目标。“至少心里应该渴盼着什么。”
尼采说: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其他什么都可以忍受。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里说,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往内看心,战胜恐惧,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于是,从去年5月份至今,一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寻找。
我找到了很多很多的理由,每一个都想要支撑着我继续走下去;
很多很多的理由也都找到了我,它们一遍一遍告诉我活着的意义。
4
我知道,每一次去医院,我都攒足很多很多的勇气,在心里筑起一道足够抵挡所有失望的壁垒,让自己能更加从容地走进去,更加淡定地走出来。
然后,有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一书上说:所有你失去的东西,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回来,就是不知道在哪一天,会以哪种方式出现。
在三十岁的这一年,我失去的东西,会在哪一年回归?
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会以我料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或许已经出现,只是我还没有发现。
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还会痛苦,还会难过,还会悲伤,还会感觉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但是,既然活着,就是还有希望。尽管这份希望是渺茫,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我依然相信。
眼里有泪,胸中有彩虹;
心里有光,前方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