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系统1的缺陷
上方的图案中,中间的完全相同,但是我会不由自主的将左侧的认作“B”,而将右侧的认作“13”。
这是由图案身处的环境造成的歧义,身处字母环境下更容易被系统1解读为字母,A 13 C对系统1来说是奇怪的别扭的不合乎情理的。
尽管经过思考之后我们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左侧的就应该是B,右侧的是13,但大多数情况下,在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辨别,而是看见环境的同时就仓促的对它的身份下了结论。这是系统1的缺陷,我们极易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赋予歧义某种解释。
易变和怀疑是系统2的职责范围,然而系统2通常很懒惰。
确认偏误
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选择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读获取的信息,从而产生的认知偏误。
确认偏误是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资讯,并加以片面诠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通俗理解光环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了,包括现在的追星、代言广告,都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光环效应容易产生偏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使我们倾向于用片面的好/坏定义一个人,然后为这个人的一切自动的补上一些细节,俗称脑补。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对两个人进行了描述,并要求其他人对这两人的个性进行评论。你认为艾伦和本这两人怎么样?
艾伦: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忌妒心强
本:忌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倾向于夸赞艾伦,却对本有着负面印象。并且受试者会为自己的印象做出一套合理的解释。
如果你的系统2此时开始工作,仔细回头再看描述两个人的词汇,你会发现,所用的词汇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仅仅是调换了位置。
然而,顺序非常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群体智慧:单一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比起多数决的决策来的不精准,集体智能(集体智能)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以及集结众人的意见进而转化为决策的一种过程。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智慧来抵消光环效应的影响,因为每个人受光环效应影响所犯的错是不一样的,当人数众多,且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时候,这些错误的平均值趋近于零。如果你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应该会很容易理解这个说法(独立判断原则和解除错误关联)。
眼见为实
联想机制的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我们无法从记忆中获取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眼见为实给我们造成的偏见和错觉,源自系统1的仓促决定和系统2的懒惰。我们接收到一些信息,只要前后信息是一致的,连贯的,就会让系统1感到放松,进而倾向于立刻做决断,相信某个陈诉是事实。尽管此时得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完整,我们也放弃了继续求证,因为那很费力。
偏见源自于:
过于自信:认为眼见即为事实,过于相信对亲眼所见事情的判断,对于没有接收到的部分消息选择了无视。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不同的情感,引导人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存活率90%和死亡率10%,虽然描述的是同样的概率,但前者更容易引导听众关注“存活”,后者更容易引导听众关注“死亡”。
比率忽略:基于过往印象做出的联想,导致忽略了事实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