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启示录
郭晓枫
连续几天暖意融融,这在初春的北国,是难以想象的。办公桌靠近窗户,每天上午,饱满的阳光整块倾泻进来,打开窗户,再邀暖风入室,伫立间,闭目养神,心底涌起诸如生命美好的情愫。正这么沉浸着,手机推送的一条新闻把我拉回现实,扫一眼标题,有些无法淡定,是关于死亡。手机每天推送若干条新闻,从生活的狗血剧情到世界的风云变幻,每一条的标题都异常"惊悚",处心积虑地想让你点开去看。时间一久,手指察觉到其中的无聊,不再轻举妄动,这次却不假思索地直接点击进入——新闻的当事人是琼瑶。
上一次听说她的报道,是三年前状告内地编剧于正抄袭自己作品。从起诉到获胜,漫长的八个月,足够折磨人,完全迥异于她笔下那些柔弱的女主角,琼瑶女士对名誉的维护和韧性令人钦佩。三年后,已79岁高龄的她提前交代身后事,在写给儿子儿媳的信中,她叮嘱,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火化后采取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盼一切从简。
倚窗放下手机,想起林黛玉《葬花吟》里的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写了一辈子言情小说,希望告别时不被惊扰摆布,琼瑶为自己也为笔下那些女神做了最后的倾诉:从生到死均保持人的尊严,保持优美姿态。一直以来,我认为作品就是作者,觉得现实中的琼瑶一定也那般柔弱矫情。万万没有想到,世人最难坦然面对的死亡,她竟如此超脱,心无挂碍,看穿死亡真相,不打算做任何卑微的妥协,这份胆识,已在千万人之上。
置身于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在求生不得之时,千万人大概只有一种心态:但求一死。沉重的肉身被抬起、放下,被插入各种管子,被注射各种针剂,亲人聚拢在身边,紧紧盯着仪器上的指数,它关乎生命所有体征。呼吸,气若游丝,这意味还活着,也意味随时会死去,每一次呼吸对生锈已久的身体而言,都是一场浩劫。活着,已失去所有的美好,包括尊严、优雅,那耗费半生心血养就的,跟着一声声残喘就碎了一地。
这样的场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中最寻常,已成定局的宿命,再强大的过度治疗也无济于事,在一片闹哄哄中,饱受屈辱的肉体恨不得灵魂立刻出窍,却又只能在惨白的病房中继续做些徒劳的挣扎,配合着家人的厚爱,也配合着现代医学的冰冷无情。
千万人对世界的最后告别,就以这样的方式充满着撕裂和挣扎,且不停复制下去,成为无数个家庭逃不出的梦魇。人世间的告别那么多,除了死亡,人们都注重保持一种优雅,轻轻地挥手,慢慢地转身,连伤感都化了一层淡淡的妆,那是竭力在成全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可最后这场告别,像一卷散在地上又沾了水的卫生纸,再怎么卷,也没意义,最后只能支离破碎。
尽管备受煎熬,却极少有声音表达要"静静地走"。我们一直都主张"好死不如赖活",即使尊严扫地只剩一口气,我们都希望挺着,挺到死。而那余生中的余"时"余"分"甚至余"秒",挤满苦痛和屈辱,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也许正是参透这些无谓的挣扎,琼瑶才作此声明,这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抢夺。在死神降临之前,尽力而为,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尊严和优雅都抢回来,让灵魂飞升上天之际,还能张开翅膀。
另一位同样值得尊敬的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一直与病魔斗争,也许正是因为斗争的时间太过长久,对死亡反而无所畏惧,甚至视为节日。
无论拒绝斗争还是斗争到死,都一样加倍珍爱自己的羽毛。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一致的追求,这样充盈的灵魂注定拥有充实的生命!这,才是告别之际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