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聚焦于五个层次中的战略层,内容偏向于“战略层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考虑”。本篇笔记共3825字,预计需要7分钟完成阅读。
战略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产品目标+用户需求。
产品目标就是“企业想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我们需要确定产品的目标,通过可量化的成功指标来指导和跟踪产品设计效果;另外,作者建议我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就需要考虑对品牌形象的设计,以保证最终的形象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目标包括商业或非商业目标,比如“通过网站达成100w的销售收入”,“让选民了解下一届候选人状况”都属于产品目标,是“企业方的欲望”。
用户需求则是“用户想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需求的确定过程包括定义用户(确定细分群体)、用户研究以及建立用户画像。
另外,作者强调,在制定产品战略后,我们应该和团队内的成员保持同步,比如接收一线人员对于用户反馈的提醒,将战略同步给负责设计的产研团队等。
加点私货:我个人的理解是,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两者并不是孤立考虑的,两者会相互影响。“产品目标”主要是创建者对产品的核心理念与定位的设计。我们应当想清楚,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实现我们的根本目标(赚钱或省钱)。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即和用户需求联动考虑。
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先回答两个问题:
-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即产品目标/product object;
-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即用户需求/user needs。
这两个问题组成了“战略层”,也是产品用户体验的设计基础。
好的产品需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明确的认知——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有助于我们精确满足双方的需求。另外,战略层的认知应当在整个团队中得到同步。
战略层尽管可能不会直接体现在网页上,但战略层会从根本上决定产品能否做出和谐统一的用户体验设计。
产品目标
明确定义并清晰地表达产品目标,可以让成员在创建、完成产品的过程中保持一致。在产品目标
这一节中,作者拆分了三个模块:①如何描述产品目标/商业目标②品牌识别③成功标准。
关于产品目标/商业目标
我个人的理解是,“产品目标”主要是创建者对产品的核心理念与定位的设计。我们应当想清楚,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实现我们的根本目标(赚钱或省钱)。另外产品目标也不应该脱离实际,应当和用户需求联动考虑
描述内部的战略目标时,作者使用了“产品目标/product objective”这个词来强调其粒度
- 内部战略不能过于宽泛、广义
- 几乎所有产品的意图都可以概括“替公司赚钱”或“替公司省钱”,但这样的目标就太过模糊了,无法指导网站的创建
- “产品目标”需要具体定义对产品“本身”的期望(因此,也不应该是对商业驱动因素/business drivers 的罗列),即“我们应该做什么”
- 战略层的目标也不应该过分具体、详尽
- 战略阶段我们要确定的是“我们想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具体要做什么、要怎么实现;具体的方案应该经过分析、决策后再制定(例如,我们在此时不要关注“为用户提供xx工具”,而更应关注提供的工具如何实现企业的目标)
- 产品目标类似于商业产品的 商业目标/business goal,不过还兼顾了非直接盈利目的的产品
也就是说,明确产品目标的过程是“定义成功的条件”的过程。这里既要明确地定义什么是成功,又要避免在当前阶段就“定义通往成功的路径”
关于品牌识别/brand identity
我们往往会将品牌识别与视觉效果挂钩,例如,品牌常通过商标、色调、字体等设计来传达品牌。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品牌形象的设计不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孤立完成的。用户与我们的产品交互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品牌概念同样是形成品牌形象的重要部分。
大多数商业企业与非盈利机构、政府部门都会重视品牌、希望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控制。品牌形象具体且明确地写进目标,将有助于我们精心设计、安排用户体验,从而实现品牌形象的呈现。
结合个人理解就是:
尽管品牌识别看起来像是视觉层的设计要素,但是,产品最好在战略层就考虑清楚自己的品牌定位,从而保证整体呈现的品牌形象。
举个例子,pdd的“接地气”定位不仅体现在ta的界面风格,还体现在它的功能设计(多多省钱)、产品定位,也会影响它的营销与公关策略(万人砍不动事件,这个要是京东发生的估计会比较严重,但是多多,大家更多的是嘲讽、甚至调侃)。
关于成功标准
产品目标应当有可追踪的指标,也就是这里说的“成功标准”。这个指标将用于帮助我们确定是否达成目标,辅助完成项目各阶段的决策,也有助于团队内部的资源评估和项目评审。
通过确定指标,我们可以将当前的网站期待具象化为一个数值,从而具体落实它。
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
- 制定成功标准前,需要考虑清楚,这项目标是否会影响其他目标,并根据根本战略进行权衡。典型如增加广告展示可能与用户体验相悖,在短期内可以为网站带来收益,但长期呢?
- 制定指标时需要考虑清楚,用户体验—用户行为—数据指标三者间是否存在确定的关联关系,以及这个关联关系的生效周期是多长,以便合理考核;
- 制定数据指标时,可以结合网站内外来评估效果。例如,网页上增加产品的Q&A后,考核效果时不仅要关注网页本身的数据,也可以关注客服专线的电话数量是否减少;相应的,网页内部数据也可能会受到网页外的因素影响。
数据是实现目标的辅助工具。让数据辅助工作,而不是把数据当成目标。
用户需求
产品服务于真实的用户(而不是想象中的用户)。
如果想要做出为用户设计、被用户喜欢的产品,我们必须搞清楚用户“是谁”、再探索ta们的需求,最后根据对用户的研究结果来设计我们的产品。
对应地,我们在战略层需要完成这三个步骤:
- 定义用户:用户细分
- 研究用户: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 从用户的角度审视网站:用户画像
用户细分
在开始探索用户的需求前,我们需要先明确“我们到底在为谁设计这款产品”,这里的“谁”是指从所有用户中定位出来的一个用户群体。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不同的用户,ta们的认知不同、对技术的熟悉度不同、使用信息和功能的方法不同、场景和需求也不同,甚至不同用户群之间的诉求可能是互斥的。定位用户群体是分析和设计的前提。
我们应该怎么做:
用户细分/user segmentation,将用户细分为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用户群,划分的维度取决于最终需求的差异性。
简单来说,如果某个属性不同的用户,他们的需求也会出现相应的差异不同,那就把这个属性作为划分用户的特征。
常见的细分特征包括①人口统计学标准,包括性别、年龄(段)、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婚育状况)、收入等;②消费心理档案,指用户对世界和相关产品观点的看法,会受到人口统计学影响但是并不完全一致;③专业程度,包括对技术、互联网、领域知识等的熟悉和适应程度;④产品角色,例如学习产品的家长、老师、学生对产品的信息和功能的使用方式不同,滴滴的司乘不同。
在产品开始设计前,我们需要结合细分特征梳理用户群,并审视我们设计的产品能否容纳、服务于ta们。例如
- 当一个属性不影响用户的需求时,我们不需要对用户进行细分处理。例如,通用、廉价的小板凳通常只提供最基础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关注用户的体型条件。
- 当一个属性会创造出细分用户群时,我们需要对用户进行细分,并分别满足ta们的需求。例如,上学时的板凳可以调整高度,从而对不同身高的学生进行适应。
- 当一个属性会创造出细分用户群时、且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彼此矛盾,无法通过一种方案进行满足时,我们需要选择,①选择单一用户群设计,排除其他用户群②为执行相同任务的不同用户群提供不同的方式(即新增方案进行满足)。例如,当工学椅的价格面向不同收入的人群时,厂家可能选择放弃价格敏感用户,也可能选择推出材质面料不同的低配版本。
明确了细分用户的属性,并选择了我们服务的用户群体后,未来的每一项决策都会从这批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
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确定了用户是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收集用户的信息来确定用户需要什么,这就是用户研究的过程。
用户研究的工具包括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现场调查、任务分析、用户测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定性或定量地对用户的观点或行为进行采集。
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工具本身并不是核心:
- 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研究获取信息前,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我们希望从用户身上获取什么信息,从而确定如何获取正确的信息;
- 用户研究需要权衡成本与效率:对单个用户应该投入多少成本?研究应侧重单个用户的质还是整体的量?用户研究可以调用多少团队资源?
创建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persona ,也叫用户画像、用户模型、用户简介。
persona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虚构的人物,我们可以串联用户调查和用户细分中的分散资料,并产生一个更加真实的人物角色,帮助我们整个设计过程中牢记用户(将散乱的数据具象化为一个具体的人)。
- persona常以卡片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卡片应携带这个角色的属性,另外最好给ta赋予一张照片和一个名字(更有代入感);
- persona的数量需要覆盖细分用户群的数量;
- 在实际设计、决策过程中,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会对人物A产生什么影响?人物B又会有什么反应呢?”,从而保证UCD的贯彻。
团队角色和流程:战略文档
战略层的设计是必需的。尽管战略看起来并不会实际产出什么,但是,战略的制定是企业所有决策指定的基础。“产出物”看不见摸不着,但很重要。
“战略”应该是停留在决策层的一个模糊信息。战略问题会影响参与用户体验设计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团队对战略问题的参与度,这包括制定和同步两部分:
-
确定战略并不仅仅是“高层”与战略专家的事。
- 决策制定时需要参考公司内相关成员的信息。各部门中的资深成员(包括销售代表、客服部门、产品经理)也应加入到决策制定的讨论中;
- 一线员工往往会真正地每天接触客户,我们应当为一线员工创建传递用户需求的渠道,让决策层和产品开发团队更多地听到用户的实际需求。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用户调研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同步。
了解战略也不仅仅是决策层的事情。包括设计师、程序员在内的团队成员应当理解战略目标,从而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向团队成员传递战略的途径通常是战略文档或愿景文档。
- 战略文档/愿景文档不应该过于详尽和繁琐。简明的文档更有助于理解。
- 战略文档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checklist;目标间的关系分析、这些目标如何融入更大的企业环境中的说明也很重要。
- 有敏感资料的战略文档可以采用脱敏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应保证团队主要相关人都可以获取到。停留在战略层脑海中的战略远不如在团队手上得到落实的战略。
战略层的设计一般需要在项目开始前完全完成,从而指导后续的工作;必要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战略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