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贪玩的年纪里,路过街边的垃圾堆时,我都不自觉地去瞧上一眼,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我感兴趣的玩具或者零件之类的。让我意外的是,我常常能在其中寻找到我想要的小玩具,即使有一些都已经不残缺不全,甚至都失去了本来的面貌,我也会秉承着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凭借着我富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性的思维修复它,赋予它新的生命。
那时候我每天都很开心,因为每天都会得到不一祥的玩具,我是他们如珍宝,摆在家里满屋子都是。可是家长们却不能理解我的行为,常常批评我说我在家里堆满了垃圾。渐渐得,我不再寻找垃圾中的宝贝,我不会再带回家任何一件玩具。久而久之,我对垃圾也产生了一些排斥。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很天真。看见漂亮的东西就会心生喜欢之意,例如:在泥土中挖出的玻璃弹珠,在沙滩上找到的贝壳,在餐桌上收藏的螃蟹外壳。所以孩子通常是快乐的,不知烦恼的。在孩子的眼中,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宝贝。
孩子渐渐长大了,经历多了,评判也多了,分别心也就产生了。垃圾中,不再有珍宝,美好与否也只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往往越排斥什么,我们就会吸引来什么。烂事,也就随之而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时候有人就会发问了,烂事烂人,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我的回答就是,根本躲不过来。
烂事和垃圾是一样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必然会有垃圾的产生,所以,躲是永远躲不过来的。就像走在大街上,每隔上几百米就会有一个垃圾桶。所以面对烂事,我们是选择做一个垃圾桶还是选择做一个丢垃圾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因为烂人前夫引发的家庭变故而心生怨恨,无数次找前夫理论,最后还被冠上“潘金莲”的名头。于是她气不过,从一个胆小的农村妇女变成了一个交际大咖,来到京城到处“告御状”,最终一生都活在烂事当中,被烂人环绕。
不难发现,烂事的产生往往和我们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烂事,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面对烂事,就如同面对垃圾一样,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丢掉,而另一种就是创造再生。
第一种方式很好理解,也很好做到,就是忘掉不愉快,远离曾经的烂事烂人放空自己。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得过且过,把最终呈现的结果当做最好的结果,积极展望未来,摒弃不愉快的过去,淡然面对。
如果说,第一种方式是能力,那么,能用好第二种当时的,就是一种境界了。觉醒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有时候就在于此。例如,一个优秀的歌手,会把自己的烂事总结一些写进歌词,然后再通过积极优美的旋律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在其中寻找人生哲理。就如同毛不易曾经唱过的《消愁》,明显就是再告诉大家:我身边很多烂人烂事,唯我超凡脱俗,蔑视荒唐。于是,他出名了……
普通人沉醉于烂事,优秀的人摒弃烂事,觉醒的人精心雕琢烂事。垃圾中常常存在珍宝,烂事中更能品读人生。回归孩子的天性,让烂事不再限制人生。做一个觉醒的人,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