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曰成仁,这是第一个仁。
在他看来话说的悦耳,表现的有亲和力就没什么仁心了。
只能说可能有人是这类型的,但一个人不管好坏,肯在另一个人面前表现出亲和力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起码没有成为一枚钉子,随时准备刺伤人来的好吧。
至于对方为啥要这样表现自己,有无仁心恶意,和表达方式无关。
所以个人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
2、微言大义,是古文的特色,尤其是文化萌发初期的主要表现。论语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征,言简意赅。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一】:
孔子说,凡是温顺随和,装出和蔼可亲的人,极少是有同情心的人。
【译文二】
夫子曾经说过:“满嘴甜言蜜语,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