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堂教育讲座,说的是国学内容,推荐买国学机,虽然我早年花费万余元买的整套书籍和光盘,然并没有看和听多少,不过因此了解了读经教育乃至后来的吟诵教学、古代私熟教育等,多有兴趣,也让孩子接触到传统文化,现在最大的成果就是爱上了阅读,作文去年也突然开了窍,写得童趣横生,我想都是传统文化带来的变化。
想着儿子今年11岁了,距王教授说的13岁之前最好的记忆力越来越近了,不能再耽误了,就不顾先生反对,网购一台,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我和儿子都听着不错,各有选择,他是听四大名著故事(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我是听古典音乐,晚上写完字他写完作业泡脚时,一家人安安静静听着故事,不时会心一笑,既是心灵的放松,又是静谧安宁夜晚好梦的开始。
虽然国学机对我们来说是本末倒置了,正儿八经的国学内容反倒还没听,边边角角的东西我们却大感兴趣,不过我感觉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总不能一下子捧杀一下子棒杀,细水长流才更长久。
01 “功夫在字外”
自从列了张书法日课计划表,不都说坚持21天形成好习惯,真正划“正”字划了4个正字以后,慢慢就不在表上划了,晚饭毕自动坐到书桌前面临帖。看着日渐熟稔的字帖,看着自己写的字笔力渐挺,看着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心欣悦。只是这失去的20多年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补回来的,尤其书法,磨人得很,一个点画一个点画的缓慢提升,来不得半点虚假,写了多少字,功力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只有靠上时间和耐力,“读帖”为主,临习次之,争取一天有一天的进步吧。
“功夫在字外”--当年的老师们无一不如此讲,外在的表现是你写了幅字,背后的是你读了多少书,消化了多少,你的书法的气质、格调、文化气息等都在字里呐,现在的我主要力戒俗格、“自由体”书法,必须要深入到传统中,深入到法帖中,深入到晋唐,先是钟繇,现在专攻王羲之小楷。
02 第一次拥有新书桌
新书桌的到来是个惊喜。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春节江浙旅行途中带回一个大型红木笔筒,当时我的书桌是个折叠式的小餐桌改的,把大笔筒搁置其上,简直不成比例外加摇摇欲坠,为搭配红木笔筒呢,就想买个好些的方桌,把替换下来的实木餐桌当书桌用,还正在考察方桌期间呢,先生从遥远的青州府运回大书桌了,于是“3.8”妇女节晚上,喊上一老乡邻居,老乡又拉了一刚洗完澡的小伙,加上一个小区壮硕保安,四个整劳力,邻居老父管拿画架以支撑和短暂休息,我管按电梯,终于把这个重家伙抬回家安置好,四人均大汗淋漓。
据说是香榧木的,且是独木无拼接,画案安好,也确是赏心悦目,和旁边大漆家具颜色一衬很亮,心花怒放。
摆齐毛毡、笔墨纸砚,坐正,收心摄神,开始临帖日课。
03 临帖
某天收到臧老师的鼓励,说我的字基本功好,扎实,鼓励归鼓励,我还是清楚知道自己那几把刷子的,这20几日临帖以来,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不足,象是浮在水面上一样,飘飘忽忽的,别说“锥画沙”、“印印泥”了,笔拖行而过,象是重病之人。偶尔几次心手相契,写出自己满意的笔画来,那种感觉真是不足为外人道。
追求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力感觉,就要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走,任何的“速成”、三天写出作品等,都是“沙滩上盖房子”地基不牢,房子也是盖不好的。
如同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一口吃不成胖子,事情总要一点一点去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还是打地基的时候呐,慢慢地积累、沉淀、渗透,相信总会有效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