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对,谁打你了?
对对:小博
妈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打你呢?
了解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对对:他就是打了我。他不对。
妈妈: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就打你吗?
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对对:哦,我先推了他一下。
妈妈:为什么呢?
对对:他不分享看书,我想和他一起看。
妈妈:那你打小博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受呢?
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
对对:他很生气啊。
妈妈: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分享看书吗?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对对:我不知道,你可以告诉我吗?
妈妈:你觉得谁会更清楚答案呢?
对对:当然是小博啦
妈妈:那你去问问他,就看现在他肯不肯告诉你了哦!
鼓励孩子探索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对对:小博说我从来不给他看我的书。
妈妈:现在你知道他不分享的原因了,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者说什么他才愿意分享看书吗?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对:那我以后不和他玩了。
妈妈:哦,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对对:他也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
妈妈:那你想和他是好朋友吗?
对对:现在不想。以后想。
妈妈:那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吗?让你们以后还是好朋友。
鼓励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对对:要么我那书和他交换好了。
妈妈:这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可以去尝试一下哦。
这位妈妈发现打人问题时,没有提建议或者说教对与错,应该和不应该,而是继续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探索事实真相,以及理解他人感受和思考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考虑这些办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后是孩子而不是家长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