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百花齐放”竞宗风
五、南山律祖
我们知道,玄奘大师常被誉为“三藏法师”,这里的“三藏”指的就是佛教经典“经”、“律”、“论”的合称。所谓“经”,就是佛陀所说的教义,前边说到的《六祖坛经》则是唯一一部非佛陀所说却被称为“经”的经典;所谓“论”,是指后人,当然也是一些得道高僧们对佛经的解释和论述;而“律”,则是在最初佛陀为僧团制定的规则的框架下,逐步形成的僧人生活和思想规范。
律宗,顾名思义,就是以着重研习与传持戒律为旨的宗派。
一开始,中国的佛教圈子里是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戒律的,《高僧传》里说东汉时是“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出家人很多都“只落发,不持戒”。到了三国时候,从中天竺来了为名叫昙柯迦罗的僧人,他看到这个现象认为不妥,就花费心思翻译了《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准绳,为中土佛教创行了“受戒”的规则。
此后,很多中国僧人也开始重视和研习佛教戒律,例如南北朝时的法聪、慧光,隋代的智首等,他们被尊称为“律师”。这些律师们不仅翻译了《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等多部佛教“律藏”经典,而且写出了《四分律疏》、《四分律钞》等注解论文,使中国的佛教戒律逐渐完备,也形成了律宗的雏形。
到唐太宗时,道宣律师正式创立了律宗。
道宣(公元596~公元667年),俗姓钱,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道宣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钱申在隋文帝时曾官至吏部尚书。作为官二代、“公子哥”,道宣的身世在此前的佛教牛人中并不多见,其家境可以说是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
依靠殷实的家境,道宣从小就饱读诗书,见识过很多东西。读得书多了,对事情的见解逐渐深了,十五岁时,道宣概叹“世间荣禄,难可常保(弘一法师《道宣年谱》)”,便来到长安日严寺跟随天台宗智者大师学习佛法,希望能够参悟出大道来。
这位“公子哥”在十六岁时落发出家,二十岁时正式受戒并开始跟大禅定寺智首律师学习佛教经典。
这位智首律师以“戒德清净”著称,是当时的名僧。道宣听师傅讲了一遍《四分律》,感觉没多少内容,毕竟只是些戒律规章之类,于是恳请师傅让他去修禅。想来也是,戒律枯燥,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学“律”哪有学“禅”有意味、有嚼头呢?
这时候,智首律师就说了: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宋高僧传》)”。
走远路也要从近处开始,细小之中自有博大,修行就得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来,这“律”是必须修的!
智首的话跟《道德经》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异曲同工,告诉我们绝不能小看基础的东西。做基础的、简单的事情是一切的开端,更何况,简单之中往往也蕴藏着着深刻的道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晋时陈寿《三国志》)”,从小我们就听到这样的教诲,话很简单、很基础,道理也并不深奥,可要真正做到恐怕就不容易了。再说一些基础技艺,反而是技术的精髓所在。欧阳修的名文《卖油翁》里的老翁能够“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样令人惊叹的绝技,没有复杂的程序,更没有高深的理论指导,的确是一点一滴练就的。
道宣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于是在老师的规劝下虚心学律,单把《四分律》就学了二十多遍。
经过十年“寒窗”,道宣学有所成,开始从事著作。唐初重道抑佛,高祖李渊下令“沙汰寺僧”,要“清理”佛门,许多僧人不得已而隐居在山中,道宣也在这时来到终南山白泉寺。
在终南山,道宣潜心修行,完善佛门律法。到太宗时候,道宣先后主持终南山丰德寺、净业寺,在这里创设戒坛,重新制定佛教受戒仪式,听他讲律的弟子多至千人。从此,道宣被尊为“南山律祖”。
作为“律祖”,道宣的定力和持戒的意志是惊人的,《宋高僧传》里是这样描述道宣的生活的: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蚤虱从游,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穿得是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粝之食,行坐之间都恪守规矩,对于身外之物更是无所牵绊的。这样的作风自然令人敬服,很快道宣的大名在佛教界就人尽皆知了。
不仅在中原有声望,很多西域、天竺的高僧也对道宣表示十分赞叹,来唐的中天竺僧人善无畏就曾说:“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愿往依止焉(《宋高僧传》)”。
说来道宣又是一位佛教史学家,他曾搜集史料完成了著名的《续高僧传》,为南北朝梁时至唐贞观十九年的高僧四百九十二人立了传,成为梁时释慧皎《高僧传》之后有一部重要的佛教人物史书。为了维护佛教的地位,道宣还编纂了《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等佛教史书,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做了详尽的考察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另外,玄奘回国以后,道宣以长安西明寺上座的身份参加了在铜川玉华宫举行的译经道场,为翻译真经也出了一份力。
道宣作为律学宗师和佛史学家,秉性相当刚直,他敢于指出当时倍受王公尊崇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多是奉承皇帝之语,与出家人真性不符。事实上正是玄奘的法相唯识宗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传四五代而衰落了;相比之下,道宣所创的律宗,求以律弘法,止恶扬善,有了广泛的认识基础而得以流传至今。
《宋高僧传》中的对道宣的评价说得好:“宣之持律,声振竺干;宣之编修,美流天下”,南山律祖,名不虚传。
下一篇 第十章 由分而融(一)|分久必合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