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岚源
近日,江苏连云港一中学老师晚自习时带全班学生到教室走廊上,看对面工地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辛苦工作。据老师介绍,当时室外大概零下3度,带学生看工人们劳作是想让学生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引导他们体谅父母、好好学习。中学时期正是学生心智发育走向成熟、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种教育引导方式可谓在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点赞;笔者也为这位用心良苦的好老师点赞,其做法积极意义有三:
第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激发其学习内生动力。
从老师的出发点来看,引导孩子体谅父母,可见这位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和培养。晚上9点,室外零下3度,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工人师傅的辛劳,体味生活的不易,也可以于潜移默化中在孩子们心田播撒下勤劳和责任的种子,进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内生动力,或许这比用空谈说教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更为有效。
其次,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意识和感恩之心。
当然,对于这位老师此举,网上也有一些质疑之声,比如说有人认为有的孩子可能会感受到这样的工作太苦太累,长大成人后反而不去从事此类劳作,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晚自习不干正事”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老师的初衷肯定是好的,这种“体验式教育”更能让学生产生触动,有利于其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围观”有何不可?再者说,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辛勤劳作,我们的城市面貌才能日新月异;正是有他们“负重前行”,孩子们才有条件安心学习。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若能对劳动者产生感恩之心就更好了。
第三,学会体谅父母,重视素质教育。
或许工地这些工人之中就有正在参观工地的中学生的父母,孩子们看到了父母为了生活而埋头苦干的不易,心灵的触动必然是直接而有效的,其对家庭责任和学习责任会有更深刻的思考与认识。将心比心,通过这次参观,让更多的孩子体谅父母,这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