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张丽丽老师执教《平均分》信息窗2。我观课的角度是:在每个环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教与学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信息窗1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是信息窗2,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后,继续学习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张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2.会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学习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易测。
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这个环节老师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思考,这节课会学什么知识?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二、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的情境图信息较多,在找信息、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分不清哪是数学信息,哪是数学问题。暴露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也与借班上课有关,因为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对学生情况不熟悉,所以导致这个环节用时近6分钟。可贵的是,虽然学生回答不上来,但是张老师还是一点点引导学生来表达,并没有因为有听课的老师而不让学生说。
三、学生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张老师先提出要求,用分圆片的方法,来解决小熊分组的问题。学生自己确定分的组数,再试着分出每组的人数。一开始有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进入状态,能够按要求分出来。分好后,老师请几位学生板演,说出分了几组,每组几个人,引导学生发现,不论分成几组,都是没有剩余。在此基础上,老师总结,这样按份数分,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大声交流,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小组讨论的声音,应该大于同桌交流的声音,小于全班交流的声音。小组交流应该基于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应该在个人活动后,再进行组内交流。二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还需要培养。记录分组结果的时候,如果能结合演示,用表格记录,不知道效果是否会更好。因为演示过程的一过性,建议在演示过后,用课件再进行展示。
小结过后,进行了一个小练习,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小松鼠分组游戏,这时老师准备了练习纸,要求学生在纸上圈一圈,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我观察的六个学生,都能很快地二个一组、四个一组、八个一组进行分,分好后自然地进行交流,探讨其他的方法可不可以,但是还是用动手圈的方法,不会用乘法口诀来考虑。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上一个环节中,没有进行方法的提升,所以学生在这里还是找不到最佳的方法。
汇报交流后,老师进行小结,这就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按每份是几个来分。随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先连线,再填空,把青椒和西红柿来分组,这时学生就出现了不会连线的情况,只是把三个盘子和西红柿连起来,没有把每一个西红柿分到盘子里。如果在小熊分组时,用圆片演示后,再用课件演示一下课本上的方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四、回头看
这个环节,老师把前面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如果能够在跟学生交流中,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五、巩固练习
两个习题有梯度,巩固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用一个故事串起了课堂,富有趣味性。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结合这堂课,县教研室史会清老师对我们进行了现场指导。史老师指出,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儿童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让孩子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学习内容。当学生有一种新的知识体验时,一定要小步子,小台阶,小体验,放慢脚步,多问“你是怎么想的?”给学生以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在回头看环节,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回顾,等一等中游偏下的孩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目标看远,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