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观众们从最初的惊愕转为热烈欢呼,再至最终的沸腾。当雷军口中蹦出“52
.99万元”这个数字时,众人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震得愣了神。毕竟,在去年10月
和11月广州车展上,SU7 Ultra的预售价还是81.49万元,如今这价格足足
低了28.5万元。尽管性能配置早已不是秘密,小米SU7 Ultra依旧给大伙带来
了不小的震撼。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竟然变得触手可及。发售当晚仅十分
钟内便收获6900份订单,两小时内破万。次日,小米股票开盘一度上涨近5%,但受整
体市场波动影响,最终以51.85港元收盘。春节过后,雷军设定的“年销一万台”目标
显得既不高也不低,更像是一个轻松实现的小目标。只要产能跟得上,交付无碍,这一“年
度目标”几乎能迅速达成。若小米乐意,甚至一个月或更短时间就能完成,何况雷军还备好
了现车。 雷军与小米确实精通营销之道。SU7 Ultra的实际售价与大众预
期相差近30万元,这让一切都像是精心策划好的一场好戏。“高明”的定价策略背后,是
雷军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他在微博上透露:“昨晚有点失眠,今天早上特别困!”配图则是
SU7 Ultra上市现场的照片,背景清晰地写着“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
,豪华媲美BBA,重新定义豪车新标准”。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SU7 Ultra的目
标市场——高端性能车领域。在小米SU7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雷军为何如此迅速推出
SU7 Ultra,并将其售价定在50万元左右?这一切离不开“高端化”这一关键词
。无论是在汽车还是手机市场,品牌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往往困难重重,反之则顺风顺水。雷
军希望借助SU7的热销势头,迅速提升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占据用户心智。此举不仅能
促进SU7持续热销,还能为即将推出的第二款车型YU7预留充足的价格空间。根据工信
部发布的《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四批),小米YU7尺寸为49
99×1996×1600mm,轴距3000mm,将提供两种电池容量版本,分别为9
6.3千瓦时和101.7千瓦时。从参数来看,YU7定位和售价均高于SU7。SU7
Ultra最初预售81万元起,吊足了外界的好奇心;如今一口气降价30万元,不仅制
造了话题,更是全面考虑市场的结果。按照汽车产品的定价习惯,品牌内部往往有延伸性。
目前,SU7售价区间为21.59万到29.99万元,而SU7 Ultra为52.
99万元,未来30万-50万元区间将留给其他产品填补。Ultra系列也将在现有高
度上继续发挥更多可能性。因此,SU7 Ultra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品牌调性,也
为年内即将发布的SUV车型YU7做好了铺垫。“以高打高”的策略在汽车市场屡试不爽
。小米通过拉高阈值然后给出惊喜,相当于升级了玩法。现在回过头看,SU7 Ultr
a的定价可能一开始就定在50万-60万元之间。而“81.49万元”并未被小米抛弃
,而是作为SU7 Ultra纽北竞速版的售价,为未来的超高端产品留下了一条路径。
“退可守进可攻”,正是SU7
Ultra定价的巧妙之处,也是雷军对市场的精心布局。 发布会一开始,雷军就
强调:“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发布两款Ultra,这是我们高端化探索的答卷之作,对小米
意义重大。”在公布价格前,雷军提到了外界对SU7 Ultra之前81万元预售价的
看法,称有人认为“太贵了,小米居然卖这么高的价格”。这表明仍有许多人觉得小米不值
得这个价,而这正是雷军和小米想要摆脱的标签。从小米10推出以来,小米一直在努力撕
掉“性价比之王”的标签。早期的发展让小米稳坐性价比宝座,但提到高端电子产品,人们
首先想到的仍是苹果、三星和华为。巨大的刻板印象使小米陷入了“成也性价比,困也性价
比”的窘境。要想有所突破,小米必须想办法撕掉旧标签,戴上新的标签。然而,由于长期
只有手机这一类主打产品,小米初期的高端化探索并不顺利。2021年,小米11 Ul
tra遭遇问题,2022年的小米12系列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在2022年,小米内
部明确了“高端之路”是其成长的必由之路。造车项目的启动意味着雷军和他的团队已经把
自己逼上了绝境,“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成了他们的选择。回顾过去,小米造车成功是其
高端化的转折点。随着SU7系列销量的增长,不断打破预期,小米走出了一条看似一帆风
顺的道路。外界对雷军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社交平台上对他的称呼从“军哥”、“雷总”
、“雷布斯”逐渐转变为“雷神”。今年春节后,小米召开了高端化战略研讨会,进一步明
确了高端化战略的方向。在更广泛的产品层面,高端化也在探索中,例如发布会上推出的洗
烘一体套装和中央空调,它们的受众定位也已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显然,SU7 Ult
ra的意义在于它关系到小米能否真正走向高端化。“从最早造一辆好车,到今天造一辆令
人惊艳的新豪车,这对小米来说是巨大的跨越。”从雷总的发言和开售后的表现来看,至少
开局不错。 以小米汽车为代表,中国汽车品牌流行自信对标。不久前,SU7 U
ltra以2分9秒944的成绩刷新了上海国际赛车场官方认证圈速纪录,成为最速量产
车,超越了保时捷。保时捷在社交平台上大方祝福:“恭喜小米汽车新圈速。此刻,点赞中
国制造,致敬所有心怀梦想的挑战者和探索者。”发布会上,雷军解释说:“我们发现以前
买BBA的用户,尤其是56E(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级),非常渴望拥有Ult
ra,但觉得有点小贵。我们的使命是,哪怕做豪车,也要让更多喜欢我们的人买得起。讨
论三四个月后,最终定价52.99万元。”在中国市场,车企都在推进高端化战略,蔚来
、鸿蒙智行、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加速布局,对标豪华品牌头部已是常态。从新车参数指标
对照,到产品定位的竞争,再到销量排名的争夺,在30万-50万元的价格区间,中国车
企已将BBA视为重要竞争对手。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自主品牌冲击高端车的战
略逻辑是利润与品牌价值的双重驱动。他认为,高端车市场利润率极高,特别是高端化是中
国汽车品牌突破“性价比”标签、提升溢价的必经之路。尽管国外高端车品牌有着百年积淀
,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技术积累不足,产业链不够完整,为中国自主品牌提供了上升空
间。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公开点赞SU7 Ultra,称其展现了科技跨界创新的无限
可能,期待与中国品牌共同推动全球汽车革新。发布会上,雷军展示了保时捷的微博回应,
称自己读了10遍。“我觉得国际大厂有格局。看了这个回应以后,我更加佩服保时捷了。
”但佩服之余,雷军在对标时不留情面,保时捷说“下个赛道见”,他则回应“下个赛道在
哪”,成为了发布会上的一大笑点。从“保时米”到“米时捷”,传统豪车的光环在花式玩
梗中逐渐淡化。面对小米、鸿蒙智行、仰望等新秀的崛起,“保时捷”们表面体面,私下里
又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