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我们会在不经意间猛然惊觉,自己已然活成了曾经所厌恶的模样,或是不修边幅之人,或是爱捉弄他人之徒,甚至可能沦为霸凌者。我们内心深处本不愿如此,皆渴望成为自己期许的样子,可为何会出现这般状况呢?
深思之后,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不想特立独行;其二,惧怕被孤立;其三,不愿再努力求知。正是这三点,让我们变得无所事事、随波逐流,最终将那些讨厌的特质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上述表述或许过于简略,实际上,其深层原因在于个人缺乏认知突围的动力与做出改变的决心。以前文提及的事例而言,我们应勇敢对讨厌的行为说“不”,拒绝邋遢、拒绝霸凌、拒绝躺平、拒绝无所事事。
若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得选择令人钦佩之人作为榜样。这样的榜样并非徒有其表,而是能激励我们在自我觉醒中实现超越。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表面的浮华蒙蔽双眼,将那些表象当作追逐的目标,如此追逐只会让我们迷失本真,沦为表象的附庸。
不妨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是追求表面的奢华生活,满足个人的欲望,还是实现梦想后便停滞不前?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奢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欲望永无满足之时,实现梦想后选择躺平更是意味着停滞。
人生的责任需自己承担,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每日的具体行动。当一个人开始讨厌自己时,往往也是逐渐变成那个讨厌模样的开端。可以说,讨厌自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实现从讨厌到喜欢的转变,便是朝着自己理想的样子迈进。
若要发现那个讨厌的自己,不妨从独处中探寻。当一个人不知如何独处,甚至惧怕独处时,大概率是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懂得与自己相处的人,很可能无法接纳自己;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难以喜欢自己;而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也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
设想一下,一个很难与他人相处的人,也难以从关系中获得快乐。我们都是关系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一个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时,又怎能照顾身边的人呢?这样的人很容易活成讨厌的样子,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
总结来说,活成讨厌的样子,更多是因为缺少独处的智慧,以及与自己相处时的不知所措,重要的是缺乏求知欲。反之,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是要学会独处的智慧,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更多的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持续精进,在精进中实现认知层面的跃迁,进而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