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大迁移
第一波大迁移的基因标记是M130。第二波大迁移的基因标记是M89。
回顾知识:如果我们把DNA中累积的突变的数量作为计算时间长度的一种“分子钟”,这个分子钟在线粒体中比在细胞核中要走得快得多。
古气候学(Palaeoclimatology)已经证实,气候是第一波迁移的催化剂。
大约12万年前,人类从撒哈拉沙漠走出非洲到达以色列,但是在8万——5万年前的冰河期,人类在那里全部消失了。4.5万年前,人类再次出现在那里。这一次,他们携带的狩猎工具更加先进,社会组织更加复杂,狩猎的专业化分工开始出现。
与大约12万年前第一次来到中东Levant地区的时候完全不同,当4.5万年前人类再次来到地中海东部地区时,人类的狩猎工具大大改进,语言能力也大大增强,我们的祖先猎取几只羚羊就像购买一次“外卖比萨”那么简单。
非洲迁移出来的人类,分别携带着不同的基因标记。
遗传学的基因分析计算中的两个概念: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
8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撒哈拉沙漠出现,然后逐步扩大,占据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北部,仅仅留下地中海沿岸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走出非洲的新屏障。
狭长的尼罗河沿岸是人类迁移的一条路线,从红海南端渡过大约20千米的海水抵达阿拉伯半岛是另外一条路线。
4.5万年前,人类来到地中海东部。
现代人类的“树干”M168的后裔走出非洲后,基因标记M89出现了。M89出现的绝对时间是4万年前。考虑计算误差因素,应该在3万——5万年。从M89开始,人类世界分裂为撒哈拉以南和欧亚大陆两个部分,非非洲人出现了。M89定义了Y染色体的主要“非非洲”血统。
第一波大迁移,人类主要沿着海岸的高速公路。第二波大迁移,人类追随着猎物进入了广袤的欧亚干草原带,分布在亚洲西部——亚洲中部——亚洲东部——西伯利亚——欧洲东部——欧洲西部的巨大草原,开始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旅程。
走进欧亚大陆的主流
人类第二次大规模离开非洲的主要迁移方向是向东扩散,走向伊朗到亚洲东北的一望无际的连续干草原带。
伴随着M89的扩散,另一个基因标记M9出现在一个男人身上,时间约四万年前,地点在伊朗高原或中亚的南部。这场扩散持续了3万年。我们把携带M9的人群统称为欧亚氏族。
他们的迁移遇到了3个山区的屏障: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这3条山脉的会合在帕米尔高原,位于现在的塔吉克斯坦。
迁移的人群在这里分离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向北,走向兴都库什山脉;一部分向南,走向印度次大陆。向南的群体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基因标记M20。我们把他们称为印度氏族。3万年前他们迁移到印度南部时,遇到了比他们早到了上万年的第一批移民,这些移民是M130的后裔。
根据遗传形态分析,两批人类之间没有发生互惠互利的融合,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之间发生了资源竞争和屠杀。
基因的证据在现在的印度人身上——跟随M130的女性线粒体M的比例很高,但是男性Y染色体的比例很低,在印度南部甚至不足5%。
向北的人群走向中亚地区,他们的血统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基因标记M45。M45出现的时间约为3.5万年前,今天只有中亚地区存在M45,这个标记定义了中亚氏族。
M9的后裔,除了印度的M20和中亚的M45,还有一个东亚的M175。M175越过天山之后继续向东,经过所谓准噶尔缺口来到亚洲东部,这条路线是大片连续干草原构成的所谓干草原高速公路,适合人类迁移。
M175出现的时间约为3.5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血统中的比例,为60%——90%(还有一个M122)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东的人群被M175定义为东亚氏族。
还有一些人群向北迁移,追随着猎物进入了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北部位于北极圈内,冬天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5摄氏度,这几乎是人类生存的极限。人类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模仿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