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书写忠诚的英雄15军之十二
抗疫之五:“家和国的距离,原来这么近”
2月1日晚,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一成立,消息就登上了热搜,在朋友圈中刷屏。
网友的评论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弟兵来了,心就踏实了!”
的确,疫情阴云般笼罩在武汉上空,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突然被按下“暂停键”。买不到菜怎么办?打不到车怎么办?未知的等待中,很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惶恐……
“最开始那几天,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刷下朋友圈。只要看到有部队的消息,一定会点开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家住武昌区的杨女士说。病毒固然可怕,但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天,运力支援队的军车,在空旷的武汉街巷上奔驰着。很多隔离在家里的武汉市民,每天都会来到阳台,趴在窗户前看军车在眼前路过,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慰藉。
运力支援队给人们带去踏实感,也在抗疫战场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家国温情。
那天,二中队三分队一班班长王春尚在向中部战区总医院运送医疗物资的途中,恰好见到正在医院病房救治一线的妻子朱新苗,两位并肩战“疫”伉俪战地小团圆的场景,令在场很多人动容。这段“偶遇”被拍成温情的短视频《原来你也在这里》,深深激励了身边的每一个战友。
95后战士董鹏的父亲在黄冈市红安县信访局工作,母亲是县里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都在一线抗疫。一家三口,分隔两地,而他也第一次感到家和国的距离原来这么近。
来自空军预警学院的四级军士长刁亚男,春节前特地把妻子和两个小孩从老家接到了武汉,原打算一起在部队过个年。不料计划泡汤。虽有遗憾,妻子却很支持。“抗疫一起抗,家国一起扛。”准备年底转业的刁亚男说,以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句号,刻骨铭心。
“这批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官兵,有的瞒着家人出征,有的一家几口都在抗疫。”该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黄明村说,正是这种可贵的家国温情,给这座英雄的城市传递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温情是可以表达的,也是可以传递的。
家住湖北随州的伍博雄出来执行任务,家中患有抑郁症的母亲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得知情况后,老家的军地领导不仅上门给他的家人送去了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还给伍博雄的母亲买齐了一个月的药品。老家打来的一个安心电话,让伍博雄感动得热泪盈眶。
河南郑州老兵杨东旭,看到运力支援队的报道后,带着6名员工一路跋涉赶到武汉,无偿提供车辆维修保养服务,每天往返150多公里,7人花了6天时间给135台车辆全部进行检查和保养。
“现在武汉还会下雨,雨刮器这些零件比较容易损坏,我们要到处寻找配件。”杨东旭说,在寻找过程中,许多商家一听说是为部队提供,纷纷主动捐赠。
当城市充满暖暖的温情味道,任何时候人都不会感到“丧”,这是最好的“精神疫苗”。
在武汉,可以看见一支墨绿色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支车队就是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负责武汉物资的运输保障。在这支队伍里,有一群“00后”战士,他们不惧危险、冲锋在前,诠释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我年轻,让我多干点!”这是执行运力支援任务以来,挂在马鑫龙嘴上说得最多的话。作为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今年不到20周岁的马鑫龙已经和战友们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了一个半月。
当得知连队需要抽组人员去武汉前线执行运力支援任务时,马鑫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战士,现在正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年轻,让我上!”
运力支援队主要负责武汉市主干供应线的运输保障,任务艰巨又繁重,但无论苦活累活,马鑫龙都会抢着干。
2月15日,马鑫龙和班长沈永超开车到达某超市卸载点,正在卸货时,突然下起大雪,气温骤降。看着马鑫龙还在冒着风雪一趟趟搬物资,沈永超命令道:“马鑫龙,让我们来,你去车上歇一歇!”“不用了班长,我可以坚持!”马鑫龙说,卸载物资快一点,武汉人民就早一点领到物资。
截至目前,马鑫龙所在的运输小分队,已经跑遍了武汉近100个点位,运送物资300余吨,行驶里程达1万多公里。在马鑫龙看来,能够为武汉市民多送一份物资,就是为抗击疫情多贡献一分力量。
“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身边的党员不畏艰险,勇于担责,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3月8日,“00后”战士刘文康利用任务间隙,在驾驶室内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每次到达运输网点,还没等超市工作人员赶来,刘文康就钻进后车厢开始卸载物资,刘文康说:“多干一点是一点,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一天深夜2点,运力支援队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星夜援建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改造方舱医院。刘文康二话没说钻进驾驶室,立即投入战斗。从装载地点到方舱医院,大概有80公里的距离,因为运输物资的数量较多,需要往返好多次,又是夜间驾驶,对驾驶员的身体素质和驾驶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
“班长,我穿着这身军装,年龄再小我也是一名战士,党员们都在往前冲,我也绝对不能落下。”刘文康主动向班长提出担任驾驶员的请求。看到刘文康坚定的眼神,班长同意了刘文康的请求。
“小伙子,你真棒,多亏有了你们的火线支援,我们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当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刘文康还不到20岁时,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孩子你长大了,老爸相信你一定会完成好任务,平安归来……”每天晚上执行完任务,下士徐锐都会用手机微信和父亲开启视频通话,父亲的鼓舞,让徐锐更加充满斗志。
徐锐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爸爸曾在海军服役。从小听着军营故事长大的徐锐,早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决心。
2017年9月,徐锐作为大学生士兵光荣地来到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成了一名汽车兵。凭借平时刻苦的训练,他已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骨干驾驶员。
“小时候听爷爷说,抗美援朝战争时运输队员们冒着漫天炮火也要将保障物资送到前线,如今我成为一名汽车兵,战疫前线就是我的战场,我会用使命铸就荣光!”徐锐在他的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队员的眼中,哪里有险情,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徐锐的身影。徐锐总是跟身边的战友说,我们每个人都多干一点,就能早一天取得胜利。
“每当我们在路上行驶,看到地方车辆向我们鸣笛、市民为我们点赞,我都会感到一切辛苦都值得,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徐锐说。
一筐筐青菜、胡萝卜,一箱箱苹果、蜜橘,在一个个身着迷彩的官兵中传递,被一双双有力的手扛上肩头。很快,高高地摞满了车厢。
淡淡晨雾中,一辆辆军绿色卡车载着这些生活物资,快速驶过长江大桥,驶向武汉三镇的大型商场超市和应急点。
受疫情影响,当前武汉市物流配送企业员工未完全复工,市场保障供应人力不足。经中央军委批准,驻鄂部队成立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从2月2日起开始担负武汉市生活物资的网点运输保障任务。
习惯了在沙场上驾驶导弹车的中士王力,如今开起了运输车。他已经习惯武汉市民把他们称为“开着军车给我们送菜的解放军”。
“其实,我更喜欢‘超级快递员’这个称呼,闻令而动,安全高效,使命必达。” 王力说。
从高空俯瞰,运输物资的100多辆军车都挂着鲜艳的红色条幅,就像一粒粒红细胞,沿着武汉这座江城的主脉络,把血液与营养、勇气与力量,顺畅运抵每一根毛细血管,汩汩流进社会肌体。
武汉,这个正因疫情承受前所未有考验的城市,冷清的面孔逐渐有了血色。
为什么是解放军?人民所需,使命必达。人民军队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即使是常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官兵也能蹚出一条路来。
抗击非典,军队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汶川抗震救灾,空降兵十五勇士“惊天一跳”,打通了震中“孤岛”与外界的联系;抗击新冠肺炎,人民军医闻令而动,星夜驰援湖北……
解放军来了人心定!人民子弟兵及时运来物资,确保了生活正常、民心安定;军车载上药柜、床架,快速配送到火神山医院和各个方舱医院。滚滚的车轮,给这个“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增添了生机和力量。
与物资一起送达的,还有弥足珍贵的“信心礼包”:军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身影,官兵在运输保障一线奔波的步伐,使人民群众确信:不管有多少危险、多少困难,人民军队随时会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里,既有驾驶导弹车、雷达车的老司机,也有新干部、新战士;既有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官兵,也有来自后勤保障部队的骨干;既有冲锋在前的党员,也有勇挑重担的青年团员。但不管是谁、来自何方,他们都勇敢地站到抗疫一线,挑起了重担。他们用行动证明,重大考验面前,军人该如何担当。
每一个冲锋者,都不孤单。这些天,在支援队驶过的道路上,“最美逆行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筑起一道道防线;社会各界捐献的医护、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武汉,源源不断输送到最需要的人们手中。
有感于斯,有人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身在抗疫一线的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冲锋的行为一定需要超乎物质的力量做支撑,由此产生的忠诚、担当和勇气,凝聚也传递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