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讲了信念对人的影响,我对信念也是深有感触,一并借这个机会梳理一下。
信念其实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源头,它决定了我们是不是要开始做,也决定了你能经受多大挫折,从而也决定了你能拿到多少。
我回忆了自己对金钱的信念,基本是正向的,这来自于我母亲对金钱的态度。
我们家早期的经济主要是靠我母亲来创造的。说创造是因为:在金钱上,我母亲真的做到了“无中生有”。
那时候,我们家很困难,父亲还是民办教师,工资少的可怜,父母刚和爷爷奶奶分开过日子,只分到了有限的可以生活的生产工具,而下面还有我和我哥嗷嗷待哺。
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可我母亲从来没在“穷”这件事面前抱怨或者哀叹过,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手有脚就不可能饿死!
所以我的印象中,我母亲赶集卖过菜,养了很多年的鸡,我也不记得我母亲因为没钱而有过任何抱怨,更没有出现过,在需要钱的当口有消极的情绪。
反而是亲戚朋友找我们家借钱的时候更多,姑姑舅舅有什么不凑手的时候都是习惯来我们家开口借点,度过困难的时段。
而无论是父亲的亲戚还是我母亲的亲戚,只要力所能及,我母亲都是慷慨解囊的,她总是说:谁家还没有个难的时候呢!
所以我母亲和我所有的姑姑多少年一直有着很好的关系,直到现在,我爷爷奶奶都去世了,姑姑也都到了七八十岁的年纪,她们仍然有着很好的来往,有时候我母亲还会单独邀请某个姑姑来我家小住。
其实我觉得,需要钱而没钱的时候特别能看出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因为这个时候人心通常容易匮乏,脆弱,从而生出抱怨。
但回想我们家盖房子还有我外出求学的时候,这两次应该都是家里需要比较大宗钱财的时候,我母亲都从来没有去指望我父亲,或者因为钱不够而抱怨什么。
都是自己打开放钱的木箱,自己数点一下,看看存折的数字,略微一算看看还需要借多少,然后跟舅舅或者姑姑各借一点。
我母亲在这时候的态度是从容的,就连借钱也会考虑到对方能从容拿出的钱的额度,她总是说:你哪个舅舅家有多大能力,拿出多少钱才不会觉得头沉,哪个姑姑家儿子多,日子过的累,她们家不能借……
也就是说,我母亲对待钱的态度永远是明朗,大度的,在她眼里,一切钱财都是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的。
所以,我对钱的态度也大约如此,无论是年轻的时候做销售,还是现在在家做全职宝妈,我都从来没有在钱上匮乏过,而且我觉得身处这样的年代,更不可能因为金钱的原因而对生活造成什么限制。
现在不能出去工作的状态下,我也会通过电商平台拿到我想要的结果。
回想我父亲,他倒是一个对钱没有太多积极概念的人,现在想想,我似乎看不到他对钱是什么态度,他给我更多的记忆是关于做人做事的策略,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深度。
他可能不是不需要钱,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精神层面,这点我好像遗传父亲更多。
他总是在我和哥哥的教育中,提一些类似哲学类的问题,比如:你以为这个事这样做就很好了吗?他的态度永远是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思考层面,类似于今天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其实,小的时候,我是非常反感这种教育的,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抵达过父亲预设的答案过,所以难免挫败,但时至今日,我已经形成了凡事都要再深入想一想的习惯,而这决定了我思维的高度似乎确实比同龄人更高一点,而我也确实因为这一点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获更大。
思考的习惯,是父亲带给我的。
想到这里,我有点泪目,因为之前,我真的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父亲的教育确实不如母亲的温和,易链接,但从收获的角度,他用提问的方式教给了我思考,这一点应该说更为深远的影响了我的生活。
目前,对于金钱,我没有太大的卡点,我对金钱没有太大的欲望,也愿意遵循逐步积累的规则和态度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现在我的阶段:就是设定清楚的目标,务实的去做,清醒的积累。
做到这几点,我要的结果都没问题,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历练的地方。
当然,关于积累,我还从老公身上看到榜样的力量,他是一个非常善于积累的人,论创造,我觉得我更胜一筹,但他是兢兢业业的能把同一件事情反复做,做到极致的那种人,所以就家庭的发展而言,他比我的贡献更大。
这也是催生我一定要学会积累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让我看到:哪怕你的优势再大,如果没有务实的去做,拿到一个结果的话,一切都只是感受或者空谈。
真的非常感谢瑞芹的财富课,我本不是冲着财富而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通过作业和父母发生了更深的链接,更清楚的看到了父母不同的方式分别赋予了我什么。
关于“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我的收获更具体,也更丰富了。
而这些更清晰的看见,也让我看清了亲子关系中男女方式和作用发生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帮我修正了对“强硬”教育的看法。
至少以后,老公用他的方式教育儿子,我会选择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配合他,而不是消极对抗。
因为,最直观的看见便是,我曾经很不喜欢父亲的教育方式,但真正对我的生活发生深远影响的,正是他教会了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