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存在不常联系去依旧如初的友谊吗?”十八岁前,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给出肯定的答案;十八岁到十九岁的时候,我也为这个主题的短视频里贡献了不少的流量和点赞,我十分笃定和坚信这种友谊一定存在,我和她就是这样的关系。
我们结缘于初中,是最亲密无间的同桌,整个初中生涯我们也经历过绝交、和好再到认定彼此是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我们无话不谈,知晓彼此的故事。
第一次分离是初升高,我们考上同一所高中不同班级,开始有了距离。不过这似乎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网络在我们小县城没有那么的普及,课间相互窜门,通过电话相约,有时还通过信件倾述最近的境况,困难似乎很多,但是却没有阻碍我们之间的友谊。
第二次分离是文理分科,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又似乎有了变化;我们开始接触不同的学科,接触不一样的人,我们有了不同的圈子,我们不在像分科前联系的如此频繁,女生交往的秘诀往往是因为有同一个仇人,我们好像没有了,她说的我不一定理解,我说的她也不一定同意,我们好像开始发生了质变。
第三次分离是高考结束后,我们对自己的成绩都并不是很满意,她选择再奋战一年,我选择去上大学,我没有像她一样的勇气去接受一新轮高三的考验,并且是最后一届复读生的高压,我没有这样的决心。这一年,时间的紧张,我们联系变少,她会向我分享着她的进步,而我踏入一个新的环境,新的阶段,独自一人在他乡,遇上了一大堆不顺心的事,我在向她传播负能量,我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我们好像也不在同一个频道。
我的大一似乎都是负能量,很多东西努力也没有结果,更多的是人情世故。终于,她高考结束,我们似乎都有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冥冥之中我们好像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了。微信、QQ联系无比的方便,可我们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们有了很大的距离。
她进入了一所性质和普通高校差别较大的学校,这应该是第四次分离吧。我们接触的圈子更为不同,我们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们不会再向小时候一样向对方说我受了什么样的委屈,遇到了什么讨厌的人;聊的都是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未来的规划;每次聊天其实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不怎么愉快的,我们的三观似乎发生了巨变,我们其实都不认可对方的想法,但是只是没有撕开其中的遮羞布。我们似乎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们默契的选择了逃避。我们开始仅聊一些我最近在干嘛。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回对方信息的速度居然是一天、两天、三天……我们是我们,又好像不是我们。
回到主题“你相信存在不常联系却依旧如初的友谊吗?”,我现在的回答是我不相信,人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一个共同的圈子,共同的一个环境等等,一天或者一个月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发生着质变。我们都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无法改变客观环境,常联系都无法保证友谊依旧如初,何况长时间不联系。长时间不联系,我们无法得知对方最近的怎么样,互相关注的点在哪,甚至连共同话题都没有。
网络发达的今天,我认为更不应该吝啬对关系的维护。最好的方法是相互“亏欠”,今天你普通话过了,请我喝奶茶。今天你发生什么事了?彼此主动参与对方的生活,常联系也许友谊不是当初的样子,但是我们依旧在对方的生活里;不常联系,我们或许就相忘于江湖了。
第一次写,好像有点离题,但都是真情实感,可能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希望读者大大见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