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平和,这次却有点失控,出离愤怒。我恨,恨一些父母养育孩子中的无情。别忘了,你今天对孩子无情。因果循环,将来你孩子对你无情,你如何面对?人生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为啥为了学习就可以如此绝情?
事情的缘起是如今的高中基本上是住宿,学校为了加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管控,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为了联系的需要,学校允许学生办理公共电话卡。我觉得考虑得特别周到,一方面可以管控学生玩手机,另一方面又特别人性化,办理电话卡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刚上高一的孩子,如果之前没有住校经历的话,早年又缺少安全感,往往容易出幺蛾子。为什么?因为对ta有限的人生而言,这是一次较大的分离。在此之前,上幼儿园、分床睡等等都是类似的分离。如果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上幼儿园的孩子难以承受分离之痛,就爱哭闹,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哭闹行为是符合这个年龄特征的。到了分床睡,更多的是出现行为问题,比如说半夜起来跑回父母的房间。
任何一次分离几乎都是试金石,检测之前的养育是否给到孩子安全感。尤其是那些人生第一次,所以高中的第一次住校。肯定会有一小部分同学出幺蛾子,严重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几乎每年我都能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通讯的发达,免了不少相思之苦。最伟大之处就是可以实现视频对话。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近在咫尺,音容笑貌犹在。其次,那就是电话联系,即便见不到人,但是熟悉的声音响起,那就是慰藉。
古代人没有那么幸运,只能睹物思人以解相思之苦。于是离别之际,一缕青丝、一件信物都能解相思。在电话发明之前的现代,最解相思苦则是一张照片。钱夹子里有爱人、孩子照片者向来容易给我有情有义之印象。
一个新学期高一的孩子学校不让带手机,但可以办电话卡。父母一直不给孩子办卡,理由竟然是“一周回来一次,不用办,静下心来学习就行!”父亲斩钉截铁,母亲稍有不安来咨询我,是否不妥?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本能惊叫“妈啊!”可是,电话卡都没有,向谁求助?于是我就出离愤怒了!原谅此时我的不专业,因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如此不冷静,我回复“我不理解!”
我之后久久不能平复,还需要一篇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为何如此激动?是我的反移情吗?貌似不是我自己的反移情。因为我上大学之前没有离开过父母,我对分离的反应也很正常。应该是专业的反移情,那就是见到太多孩子因为父母的绝情导致无边的伤害。因为不愿意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才有如此反应。
我倒是希望我是反应过度,或许他们的亲子关系还不错,还不至于伤害到孩子。即便以往的亲子关系不错,孩子偶尔想家想父母,打个电话有什么过错吗?我在大学教学,经常听到一些孩子羡慕同学能和父母煲电话粥,跑到我这流眼泪!我们如今如此绝情,将来我们期待孩子常回家看看,你觉得可能吗?电话都如此昂贵!如何求得孩子来看你?
人生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如果养了一个绝情的学神学霸,那有啥意义呢?远涉重洋,N年不回家,最可怕的是一个电话都没有。无情无义不如养只狗!然而,人本有人性,我担心的是不会养孩子,养着养着就失去了人性。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教育内卷太厉害,卷走了疲惫和金钱,难道还要卷走人心吗?人类如果失去情感什么都不是,将来统治这世界的最佳代理人是机器人。人类君,滚出这个星球吧!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